|
作品名稱:《鼎邊糊》 作文類別:征文 作者:陳姙諭 年齡:10 地區(qū):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謝蕊蕊 選送單位:尚文公學 鼎邊糊 記得小的時候,看到老奶奶用勺子把一種黏糊糊的濃漿攤在鍋邊, 半熟后鏟入正在熬煎的高湯中。高湯里早已加入墨魚、魚丸、木耳、金針、青蔥和一些調味料熬制而成。奶奶說這鼎邊糊伴隨著她兒時的記憶,雖然 來到我們這一代在熬制高湯方面已經(jīng)經(jīng)過些許簡化改良。因為過去,鼎邊糊(鍋邊糊)是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并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但是,每一回把鼎邊糊送入口里的那一刻。心里總是懷著 那份溫馨和感動。 鼎邊糊是一種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后攤在鍋邊,半熟后鏟入正在熬煎的高湯中,煮制而成的一道美食。鼎邊糊看似制作簡單,但主要還是得看制作師傅的手藝。福州人在吃方面很講究,煮面,煮粉都講究一個湯頭,好的湯頭是美食成功的一半,因此,鼎邊糊自然也講究一個湯頭,鼎邊糊的低湯一般是采用大骨熬制成的高湯,加上新鮮的海鮮。接著淋漿手法必須快而薄。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鼎邊燙成干皮后用鍋鏟刮到湯里最后就將半熟后鏟入高湯里。一碗好吃的海鮮鼎邊糊, 味道鮮美,搭上炸得酥脆的蝦酥,美好的一天就這么開始了。在福建鼎邊糊是一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小吃。一碗鼎邊糊,承載著每個福州人兒時記憶的一道福州美食,你吃過嗎? 鼎在福州話里就是鍋的意思,鼎邊糊就是指鍋邊的糊的意思。因此鼎邊糊也俗稱“鍋邊糊”。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又稱鍋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和一種特殊標志。凡在福州成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xiāng)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xiāng)一只聽見“鼎邊糊”三個字,即會緒起思鄉(xiāng)情結,成為出門在外的福州游子念念不忘的味道。一碗熱騰騰的鼎邊糊加上兩塊蝦酥,或者一根油條,給饑寒交迫的人們,帶來了一份溫馨的的回味。不說您不知,鼎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如今,食品店里還有袋裝的“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對于鼎邊糊,與其說是一種嗜好或習慣,不如說是一種情懷。 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xiāng)常遭敵軍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 敵軍,受到當?shù)孛癖姷膿泶髋c歡迎,老百姓經(jīng)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 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shù)剜l(xiāng)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zhàn)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 敵軍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 如何也要讓戰(zhàn)士們吃飽飽再去打仗 。最終,大伙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干、干貝等熬制成清湯,涮米漿于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后奮勇上陣,把敵軍全部消滅。“過夏”吃鼎邊糊, 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