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吼,大家跟我讀一遍!福州福州,有福之州。”這是我印象中對福州最深刻的一句話了。在每一段路程,無論是開始還是快要抵達目的地時,我們的領隊和導游都會拿著巴士上的麥克風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同樣的口號。這重復又重復再重復到我快厭煩的口號,沒想到卻是我如今回憶起福州來最想念的一句話。 是的。福州福州,有福之州。能夠抵達福州的我們是有福的。我們有福前往1959 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原產地——武夷山。武夷山在中國茶業界有極高知名度,聽聞以前的武夷山茶葉是供奉給皇帝喝的呢!我們還有福乘坐竹排游覽武夷山脈主峰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觀賞唯一的“雙世遺”“印象”作品之一的《印象大紅袍》。周圍的環境氛圍,好山好水好茶,讓我們好像穿越時空與歷代皇帝對酌共飲,也讓我們也體會了一把當皇帝的愜意。我很感恩,自己出生在這個年代,因為怕是再晚幾個世紀這些文化都有可能消失。 我現在就讀的學校——黃乃裳中學,是為了紀念黃乃裳先生的偉大的貢獻而建造的。因此學校領隊專程帶領我們前往閩清祭拜黃乃裳先生。黃乃裳先生,又或者說是黃乃裳港主,當初前往南洋尋覓可以移民墾殖的地點,一方面是為窮困的同胞開辟生活的路徑,另一方面也為逃避慈禧太后的專制統治。他召集了千名福州墾荒者抵達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在詩巫——也是我的家鄉落地生根。后人不忘根本,將福州的所有文化,方言甚至一些習俗完整的保留,這也造就了詩巫被冠以“小福州”之稱。在抵達黃乃裳先生的陵墓時,黃乃裳先生的子孫帶領我們參觀并進行祭拜儀式。我們聽了黃乃裳先生傳奇的一生以及他的偉大貢獻,讓我們不禁熱淚盈眶,頗有感觸。在離開之前,我們全體師生誠摯地在黃乃裳先生的遺照前磕頭和鞠躬,以深表緬懷。 作為一位合格的吃貨,這次我的“福州之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福州的飲食文化以及美食。福州美食之多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福州美食如番薯丸、光餅、三角粿、紅糟壽面、雜燴湯……其中福州魚丸以及肉燕是至今讓我魂牽夢縈,恨不得再去到福州吃上個幾個月。福州魚丸色澤潔白玲瓏晶亮,質嫩滑潤清脆,富有彈性,味道鮮美,具有特殊的海鮮風味。肉燕其實有點像我們詩巫的云吞可是又有些許的差別,也許是因為馬來西亞食物已經融合了華人和本地土著的佐料以便符合本地人口味。福州的飲食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文化之一。福州人喜歡喝湯。跟馬來西亞華人不同的是我們是以一湯二肉三菜來進行宴席的;然而在福州的宴席上,毫不夸張的說都必備三碗湯!各式各樣與我家鄉“小福州”相同又不盡相同的美食讓我有一種回到家的親切感,更是滿足了我這個吃貨的胃和味蕾。 我們也來到三坊七巷,領隊告訴我們這里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許多對中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都是出自于此。這里的每一道坊,每一條巷都有自己的故事,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滄桑的歷史痕跡。其中讓我比較遺憾的是因為當天因為一些原因,七巷中最北面的楊橋巷也是著名女作家——冰心和林覺民烈士的故居不開放參觀。不過在這里一棟棟老房子可以看到冰心作家在《我的故鄉》里寫到的福州房子的特點——在一排屋子前的長方形“天井”,和“天井”下的井,也算是小小的彌補了我的遺憾。聽著三坊七巷里的故事;看著這里完整保留古老的坊巷格局,我漫步在充滿歷史氣息的古城里,幻想著在同一條街道的平行時空下與前人的擦肩而過。我不禁猜想著每一道門墻里曾經有過什么樣的故事和歷史。 最后一站我們去到閩江。閩江是福州的母親河,賦予了福州這座城市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閩江串聯了福州市區沿江兩岸包括解放大橋、中洲島、三縣洲大橋、江濱大道、閩江公園北園、洪山橋等代表景點。夜游閩江也讓我印象深刻,在滔滔江水之上,坐擁無敵的夜景。只可惜我們去的那天的天氣不是很好,因為聽說天氣好時還能抬頭仰望星光。不過,現代城市的無數霓虹燈火點綴著閩江雙岸,所以即使天氣不是很好,夜游閩江時其夜景也是美輪美奐的。船上還有茶藝表演增添了這夜游閩江樂趣。涼風、美景、茶香作為我這次福州之旅的一個休止符。 這趟福州之程,讓我更加了解到祖輩的故鄉。也加深了身為海外華僑的我傳承文化的使命,讓福州的文化一直傳承下去。福州福州,有福之州。在這趟有福的旅行,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也是美麗的,不是都說旅途中的遺憾是下一次旅行的驚喜鋪墊嘛。它讓我留下個念想,我與福州未完待續。
專家點評:信豪同學具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他將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親身經歷及所感所悟一一寫下,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對福州的真情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