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讀過蘇軾的一篇闕詞《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之所以能牢記這闕詞,主要是愛極了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反復讀著這詞,我總是想起深深藏在記憶中我深愛的福州,雖不比上海的繁華、或北京的絢麗,卻總是在繁忙的世界中給我帶來這種清淡的歡愉,在我心房里蔓延開來,久久難以散去。 我想起從前在福州每一個剛睡醒的清晨,總是被彌漫在巷弄間的魚丸香喚醒沉睡的味蕾,緊接著就聽到“鏗鏗鏘鏘”的敲鍋聲。這時候我總會將頭探出窗外,一邊欣賞這世間最平凡的美景,一邊和徐來的清風討論今天的早餐該吃些什么。福州赫赫有名的美食可不少,如肉燕、福州魚丸、芋泥、光餅、鼎邊糊、花生湯等等。有別于一般的美食,沒有過多的油鹽醬醋,反而更加注重于突出食物本身那種清淡的味道,雖為清淡,卻唇頰留香,令人回味不已。偶而午間,也會尋三兩好友一起到街上的茶室,安坐一隅,細品咖啡的醇香、茉莉花茶的清冽,愜意地說笑談心,享受午后和煦的暖陽,清風吹過街道,帶來陣陣涼意這是在福州獨有的清歡。 “蒼煙巷陌青榕老,白露園林紫蔗甜”,福州亦被稱為“榕城”。福州植榕,古已成風,早在北宋時期太守張玉伯便倡導“編戶植榕”,促成如今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自此,“榕樹”成了福州特有的印記。那榕樹,如巨傘遮擋著塵土,那翠綠,映入人們的眼里,也浸潤人們的心靈。小時候最喜歡的便是在榕樹的遮蔽下,聽著濤濤江水聲,看云卷云舒,看遠處行人的自行車車圈反射的光,看陽光透過層層密葉灑下的一串串光暈。那時的我,習慣了遮天蔽日的榕樹,習慣了波光粼粼的閩江,直到離開故鄉,才發現這便是生活的清歡,這些組成生活常態的不是不美,而是往往美得不動聲色。 想起福州,最讓我為之動容的便是三坊七巷。踩著這青石板路,便猶如走進歷史的隧道,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有時光的韻味,是那么的輝煌,又透露著滄桑。青石鋪路,粉墻黛瓦,雕窗鏤欄,潦草相掩,在這靜謐的坊巷里,我仿佛看到冰心的小橘燈依舊亮著,散發著柔和的橘光;看到林則徐傲然地面對著熊熊燃燒的鴉片,散發著凜然正氣;看到林覺民為國為民憤然起義,置生死于度外;還有林徽因,沈葆楨,廬影……正如清代周衍說言:“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福州的卻孕育了一代代的才人豪杰。每每漫步坊巷間,昔日歷史猶如跑馬燈在我眼前一遍遍回放,讓我不禁感嘆這篇土地所經歷的一切,也感嘆于福州人的堅毅。若在細雨蒙蒙時,打上一把油紙傘,穿梭坊巷間,竹屋木閣,青石雨巷,檀香傘柄,更覺清淡致雅,這是我心中最為向往的美景,不僅清淡,更為歡喜。 我熱衷于登山,可以拋卻所有的世事愁煩,專注的傾全身心于欣賞古老神秘的山谷樹林,瀑溪縱橫的高山峻嶺,跟隨古人的腳步走入深山之中,體驗這青山綠水給予我的清歡。福州名山遍布,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鼓山。每登鼓山,我總喜歡走那人煙稀少的青石板古道,最為寧靜,一路有諸多古人留下的石刻字。鼓山山姿巍峨,風景旖旎,林壑幽美,古跡甚多,有閩剎之冠涌泉寺、十八景區、白云洞等景點。其中最佳景觀要數山間歷史悠久的古剎涌泉寺,蒼松翠柏掩映,層巒疊障環抱,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妙。在鼓山,我還觀賞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梅花盛放,那景色可謂人間仙境。猶記得那天,梅里的梅花盛開整座山坡,粉色的梅花點綴了這青山綠水,寒冷的空氣中彌漫沁人心脾的香氣,果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鼓山的更美藏在它的一草一樹里,每一個樹葉都在向你詮釋生命的力量。到鼓山上,去靜聽林海松濤、晨鐘暮鼓,去俯瞰整座城市,便能發現內心久違的寧靜,淡雅的歡欣。 在家鄉時,難以發現故鄉有多美,后來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不得不離鄉背井,才發現到對福州的一草一木都浸著情。原來是因為身在其中,才使得美便成了自然。那一碗軟糯熱乎花生湯、那一盞清新沁人的茉莉花茶、那遮陽蔽日的榕樹、還有那閩江、那山、那水……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記憶當中。我期盼著有一天有可以重歸福州的懷抱,再一次領略福州的美,再一次體會何為人生有味是清歡。 專家點評:秀賢同學在文中將福州的美好娓娓道來,展現了福州這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文化古城的恬靜,福之韻味被很好地勾勒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