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列火車緩緩的地駛入福州市火車站里。這時,車廂里傳來了播報聲“各位乘客,本次列車已到達了終點站。請諸位乘客記得帶上你們隨身攜帶的私人物品下車。” 一位穿著學者服飾的中年男人跟著人群走出車廂。他叫江寧,是一名心理學教授。這次來到這里是因為福州的一所大學有一個項目要與他合作 從江寧那副“生人勿近”的神情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心情不太好。是了。今天是他父親的忌日。他的父親是閩劇的唱戲人。他原本是不愿來的,就是因為他害怕觸景生情。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中,他已經走到了父親以前唱戲的大戲院中。戲院中聽戲的人寥寥無幾,里邊顯得十分清冷。臺下的觀眾十分專注,饒有趣味地看著戲臺上扮演《三擊掌》里的角色王寶釧的青衣咿呀咿呀的說著詞兒。他尋了個位置坐下,招來泡茶先生。喝了一口雨前龍井,看似在聽戲,其實他的思緒早就飛到了九霄云外。 他是獨生子,家庭離異。自小與父親一起住在福州某一個農村里,從他高祖開始,世世代代扮演著閩劇的唱戲人,肩負傳承閩劇文化的重任。閩劇,俗稱福州戲,形成于清末,興盛于民國年間。它的音樂唱腔是由“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啰啰”和“板歌”6 個部分組成的,統(tǒng)稱為“榕腔”。傳統(tǒng)樂隊 7 人,俗稱“七條椅”。主要的管弦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zhàn)鼓、大、小,大鑼、小鈸、磬等。而近現(xiàn)代閩劇的角色有“十二角色”,分別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 記得小時候,他每天都會看見父親穿著一身戲服,臉上涂著花花綠綠的妝粉,在村口搭建的一個小戲臺唱戲。就算沒有觀眾,他也是一往如舊。 他曾問過父親,為什么沒有觀眾還要唱啊?父親的回答是:“這是老祖宗的規(guī)定,不管有沒有觀眾,都要把戲唱完。” 而他也因為這個傳統(tǒng)學了一些唱戲的技巧。雖然不是很好,也足夠在臺上表演了。但他不喜歡唱戲,他想當一名心理學家。父親是個老古板,只要一提到這一件事,就一定會引發(fā)一場“家庭糾紛”。到最后都是以父親摔門而去做為這場糾紛的收尾。 后來,他長大了,也很自覺地不去提這件事。在他畢業(yè)當天,他瞞著父親偷偷出國。在這段時間,他不敢打電話給父親,就怕說錯話又把好好的氣氛給打破了。后來還是父親親自打電話給他,同意他出國這件事,表示父親妥協(xié)了。 那時候的他非常高興,根本沒有注意到父親的語氣和平常不同。等他察覺時,父親已經把電話給掛上了。他急忙跟老師請假,買好機票就心急如焚地回到家里。醫(yī)生說父親患了胃癌晚期讓他準備好父親的身后事。三天后,父親逝世了,江寧哭得撕心裂肺。而他的父親只有一件遺憾的事,那就是他沒辦法看到江寧上戲臺唱一首他最喜歡的《十字坡》了…… 很巧的是,那天剛剛好是秋分,花葉一片一片掉落,仿佛是在為父親感到惋惜。 “好!好!”一陣拍手聲和叫好聲把他的思緒從好幾年前拉了回來,原來不知不覺中《三擊掌》已經唱完了…… 江寧看著退到后臺的青衣,心中有了一個打算……他站起來走到后臺,這間戲院的老板他認識,他和那老板商量了一會兒,便穿上戲服,畫上了他曾經討厭的妝容。 “各位客官!今天除了有《三擊掌》表演之外,還有《十字坡》表演。請大家仔細觀賞!”老板說道。接著,江寧便在音樂響起后上了戲臺,他把《十字坡》中的武松演得惟妙惟肖,臺下人無一不拍手叫好。 他想彌補父親的遺憾……雖然已經晚了…… 但,父親,您在天上看到了嗎?您教給我的,我沒有忘,我還記得。閩劇將會永遠地傳承下去。
專家點評:子晴同學文字功底強,行文流暢,文中將父親與閩劇之間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細膩,整篇文章故事性強,具有較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