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是中國第一個以“福”字命城的風水寶地。狹長斑駁的古舊巷陌、香火悠然的百年老寺、散落城中的名人故居等,都透露著福州古城的厚重文化和福州人淡然寧靜的生活氣息。 福州是一個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的地方,千百年來,辛勤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無數的物質財產和精神文明。隨著時間的變遷,福州人漸漸沉淀了豐富而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就是福州特有的拗九節。每當正月初九,早晨起來看見鍋里正在冒泡的拗九粥,我不禁垂涎三尺。吃起來熱乎乎、甜膩膩的,總是能比平時多吃半碗。可是,這粥為什么叫拗九粥呢?我冥思苦想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便詢問一旁的奶奶:“奶奶,為什么這粥叫拗九粥啊?”奶奶解釋道: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傳說目連的母親兇悍,得罪鄉鄰,死后被關在地獄挨餓。目連給母親送飯,也被小鬼偷吃了。有一天送了一碗顏色拗黑的稀飯,是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么?”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我的心潮騰涌,就像平如鏡的湖泊泛起層層的微波,半晌,心里都是感動。 作為福建的省會,在大家的印象中這里值得去的地方可能只有三坊七巷、鼓山這些耳熟能詳的目的地,其實不然,辛棄疾筆下的“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說的就是福州西湖。建筑是歷史的烙印,若說鼓樓區的三坊七巷是“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則倉山區的西洋建筑可以說是福州近代史的一個縮影,是一本活著的教科書。 這座城,有暖心暖胃的路邊小吃,也有聞名全國的佛跳墻。有近五千年的文明血脈,也有古巷名寺的現代新說。有虎門硝煙的林則徐,也有北洋水師劉步蟾。有學界大師嚴復、侯德榜,也有才華傾城的林徽因、冰心。它有太多太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作為一省長子福州卻始終保持著低調內斂,它更像是一位有豐厚閱歷的知足常樂者,用老時光呵護他的城民。 隨著時間長河的奔騰,福州依然是福州人的福州。
專家點評:“拗九節”搭配著特有的拗九粥,是福州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小作者生動地寫出了拗九粥的美味,自然地引出拗九粥的故事。而文中穿插的古典詩文使文章更加豐滿,讀起來韻味悠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