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越劇尹派創(chuàng)始人尹桂芳率芳華越劇團全體演職員南下福建,這個聲名赫赫的越劇團從此落戶福州。六十年一甲子,芳華恰若文化傳播的使者,以一棵榕樹包容與守護的姿態(tài),為榕城植入了越劇的文化基因。 福州是閩劇的故鄉(xiāng),越劇作為外來劇種,兩種迥異的文化基因交疊,沒有排斥、沒有變異,反因這種交融突變出更豐富多元性。 蝦油缸里釀出的一壇紹興酒 1963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成為我國里程碑式的經(jīng)典,著名唱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制造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轟動反響。 十幾年后,一位還在讀高中的福州女孩偶觀此劇,這次初相逢,成就了女孩與越劇30多年的戲緣人生。 女孩名叫唐莉,現(xiàn)為福建省越劇之友聯(lián)誼會副秘書長。這位土生土長的福州人,泡在滿是蝦油味的老福州中長大,當越劇風塵仆仆地走近她時,那股滿溢著柔軟香糯的味道,仿佛還摻著點紹興酒的酒香,與蝦油味的中和,在她身上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唐莉的越劇緣,也因此被人們稱為“蝦油缸里釀出的紹興酒”。 “1978年我還在念高中,越劇電影《紅樓夢》我一口氣看了三十多遍。那時候電影院買票都很緊張,《紅樓夢》一天排片好幾場,我就買連票,從中午到傍晚,連著看兩三場。”唐莉自此迷戀上越劇,她不僅愛聽,還想方設(shè)法地學唱。 “我開始欣賞越劇的那個年代,只有收音機。每周的廣播節(jié)目單一公布,有些越劇類的戲曲節(jié)目被排在凌晨兩三點播出。我一早就調(diào)好鬧鐘,先睡,等鬧鐘一響,就窩在被窩里偷偷地聽。” “以前的廣播節(jié)目,沒有互動的熱線,要點播喜歡的戲曲,得寫信到廣播電臺,有很多人都點名要聽越劇。”通過這類廣播節(jié)目,唐莉結(jié)識了一批鐘愛越劇的戲曲愛好者。電波中,他們是互不相識的聽眾,因為共同的愛好,他們組織了三次越劇愛好者座談會,煞有介事地發(fā)展起線下組織。 這個座談會可謂福建省越劇之友聯(lián)誼會的前身。經(jīng)這些越劇愛好者的倡議,1989年,福建省越劇之友聯(lián)誼會正式成立,依托省藝術(shù)研究院和芳華越劇團共同管理。如今,聯(lián)誼會發(fā)展了兩三百名福州當?shù)氐臅T,以70后、80后的年輕人居多,甚至不乏90后的身影。唐莉說,這些戲迷有個特點,“福州人多、年輕人多、高學歷的人多。” 閩浙基因碰撞下的民間越劇 榕城越劇社是來自民間的越劇愛好者組織,鼎盛時期,僅樂隊就有近30人,前臺唱戲者近50人,劇社的影響力波及寧德、廈門等地,異地愛好者也曾慕名拜訪。 馬孝岙和張世芳是榕城越劇社的締造者。馬孝岙祖籍紹興嵊州,正是越劇的發(fā)源地,1984年,馬孝岙進入福建藝術(shù)學校學藝,畢業(yè)后進入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成為演奏班的一名樂手。 張世芳是福州市第二建筑公司前黨委書記,已年過六旬。因為越劇,馬孝岙與張世芳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成就了一段忘年之交。 2003年,張世芳游覽西湖,只聽得湖畔涼亭傳來裊娜婉轉(zhuǎn)之聲,那是越劇《惜別離》選段。“旋律實在太美了,聽得我心動。”此后不久,張世芳在煙臺山遇到了正在演奏越劇的馬孝岙,兩人自此相識。 時年8月,馬孝岙、張世芳等越劇戲迷饒有興致地泛舟西湖,馬孝岙立于船中,口銜一支橫笛,吹奏竹笛名曲《姑蘇行》。游船行處,小橋流水穿梭、亭臺樓閣掩映,竹笛中飄來《姑蘇行》寬厚柔美的音色、錯落有致的笛聲,恰似一曲歡快的行板,縈繞于西湖清澈的湖水之上,眾多游客聞聲而來,心馳神往地尾隨飄出笛聲的游船流連。 一曲《姑蘇行》,讓馬孝岙等戲迷聲名鵲起,“第二天,就有人找到我,要拜我為師。”幾次三番之后,越劇戲迷越聚越多,2004年,眾人決定創(chuàng)建榕城越劇社,創(chuàng)辦至今,劇社先后在白馬河公園、西湖公園、溫泉公園、于山等地搞活動。 這個依靠自籌經(jīng)費,組織免費培訓、公益演出的民間劇社,迎來了第十個年頭的發(fā)展節(jié)點。榕城越劇社是福州越劇民間基因的縮影,今年他們還計劃在西湖成立一個免費的越劇培訓班,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越劇。 對話 芳華越劇團藝術(shù)總監(jiān)李敏: 沒有戲迷關(guān)愛芳華無法走到現(xiàn)在 記者:越劇在福建的反響如何?芳華與福建當?shù)氐膽蛎杂心男┗? 李敏:越劇在福建還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chǔ),這些戲迷,多是一些二三十歲的孩子,有的在高校里從事教育工作,有的從事記者等媒體工作,戲迷的文化水平都比較高。 “芳華”與福建當?shù)氐囊恍┰絼酆谜呓M織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聯(lián)系。他們搞活動、辦培訓班,我們都會給予一定支持,芳華的演員包括我,有時候也會參加。前一陣子,我們還把越劇之友聯(lián)誼會的唐莉請到浙江來,參加全國越劇的越迷大賽。 1959年,老先生尹桂芳把芳華帶到福建以后,應該說我們是扎根福建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60多年,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如果沒有政府和戲迷的關(guān)愛,我們無法走到現(xiàn)在。 記者:“芳華”近幾年推出了哪些新的劇目?李敏:《倩女幽魂》、《唐婉》、《張羽煮海》、《玉蜻蜓》、《盤妻索妻》、《柳永》等等,有的是移植過來的劇目,從老戲庫里翻出來的。劇團的生存和發(fā)展,也需要新舊結(jié)合。每一個劇目,從創(chuàng)作的初衷來說,都希望要有所改變,都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提高。但是很多時候創(chuàng)作一出戲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像十月懷胎一樣,腹稿打好、前期工作都做好,等到真正呱呱墜地,就是合成彩排的時候,舞臺、燈光、舞美、音樂、服裝……好不好,一切都要等彩排的時候才能呈現(xiàn),還要等待觀眾的檢閱。 記者:越劇多是以才子佳人等愛情類的題材為主,未來是否會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突破? 李敏:越劇在這個方面也是力爭突破的,但是我覺得更能表現(xiàn)越劇風格的還是以愛情題材的故事為主,也許這個劇種在這方面能有更好的發(fā)揮吧,能發(fā)揮得更加細膩、更加唯美。 其實我現(xiàn)在也覺得有些困惑,好像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對我們來說,我們想要突破創(chuàng)新,但是從我這么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包括觀眾的反映、劇院承接方的偏愛,好像都喜歡看老的、經(jīng)典的。這些老百姓,哪怕是他們熟得不得了的戲,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演再多他們也愛看,他們甚至自己還會唱。 記者:面對未來的傳承和發(fā)展,芳華有哪些大體的規(guī)劃? 李敏:應該說,我們最大的計劃就是打造出好的劇目在全國推廣。目前我們劇團的主創(chuàng)人員還相對缺乏,希望未來也能在人才引進方面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