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傳統宴會中的許多禮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義,且并不繁雜,稍加講究就能做到,所以現時進行了許多革新,這些禮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來,現舉數例談談。 語言上的客套 設宴請客,客人來了,主人多說“勞駕,勞駕”,客人呢?遇壽慶抱拳說“拜壽”,時髦的說“健康長壽”;其他的喜慶均統說“恭喜”,唯喪宴,客人以肅然不語表示哀痛為佳,低頭緊握主人的手,至多說一聲“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無聲勝有聲”。在宴會上,主人勸酒說“請重酌”,“沒好菜,給儂騙啦”(因為收人家紅包,只好謙說“騙”了);客人說“吃好了”,不說“吃完了”(不吉利)或“吃真飽了”(粗魯)。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 福州的壽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謂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過鞭炮還要等待主人敬酒,在這之前是不能動筷的。有小孩不懂規矩的,大人就會制止,這是待吃。不吃呢?不吃是最后一道“全頭魚”。全頭魚“有頭有尾”且象征有余,豈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慶后期的“飯配”(下飯菜)或送鄰里親友共享。盤碗碟的重與不重。婚喪兩種宴席,吃完一道菜,盤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員來收時也不能重,這是怕觸“重喪”和“重婚”的彩頭。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不過依我看,現今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按理“添丁”宴也不能重,但舊俗不管這一套。菜肴中宜與不宜。婚宴和添丁“彌月”宴等不能上鯧魚,不論桔汁鯧、燉鯧都與“娼”諧音,故不宜,喪宴必須有一碗羊肉,俗稱“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著哺乳的舉動,所以食羊肉表孝心。此俗實無道理,既然如此,喪宴不上羊肉才是呀!但是,祖宗教我們這樣做,大家都這樣做,誰敢去違反?喜宴要有一碗太平燕,這已是常識,現在的壽宴第一碗是紗線面,過去似無此俗。面與命諧音,吃炒線面象征長命,實也無可非議。“依奶”(母親)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依奶做八十”,所以為母親做生日不是七十九歲就是八十一歲;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歲這一年也不做。這是為什么呢?首先,福州話中八十與“拔直”(死亡)諧音,做了八十便意味著“拔直”。其次,傳說羅隱的母親生前十分悍惡,死后被關入地獄,時年八十歲。入門之后,有個“下灶前”風俗。新娘到廚房,扎掛圍裙,先燒柴火,后煮雞蛋,伴房媽口唱:新人下灶前,家產層層“咸”(高)……這是一種示范性的儀式,新娘僅僅做個動作。到了第二日,也有在三五日后,新娘要下廚房做飯做菜,叫“試鼎”。所謂“試鼎”,就是對新娘的煮飯、炒菜、煎湯、燉魚……烹調技藝來個“考試”。這時,母婆、嬸婆、姑婆等親戚長輩都來圍觀,可以提議這道菜怎么煮、怎么燜、怎么炊等;可以從持刀切菜,剖魚削肉,到油鹽糟醬等使用,進行考察和出題做菜。一般都含有輔導性,以期煮得好,炒得香。如果有一兩位親戚長輩故意出題,新娘就應有自己主見,不能聽憑隨便說的,免出差錯。但作為新娘不便應嘴,采取“說的歸說的”,而試廚技藝要有自己的本色。要是人家查問,便說“先試試口味,下次再按你的吩咐辦”,或平和謙虛地應聲“先吃吃看,以后再依你說的做菜”,避免“頂牛”,節外生枝。試鼎一般要試煮豆腐,佐以牡蠣、蒜。豆腐湯煮沸后,要調入稀淡的番薯粉,這一步非常關鍵。入粉太多,會把豆腐湯凝成塊狀的;入粉太少,豆腐湯不能形成羹狀。新娘應沉著試鼎,免得慌張,造成咸酸苦辣甜五味失調。農家重視豆腐,這諧音“務”(有),好兆頭;牡蠣,俗稱“蠣仔”,諧音“弟仔”(小孩子);蒜,俗稱“蒜仔”,諧音“孫仔”(孫子)等,這是喜家所欲的追求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