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家鄉,永遠的避風港》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王莉萱 年齡:13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曾芠慶 選送單位/社團:雪蘭莪八打靈公教中學 創作思路:表達我對家鄉的懷念、熱愛。 《家鄉,永遠的避風港》 (一)憶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是余光中的鄉愁。 相信不少游子為了求學、務工,還是對夢想的追求,獨自來到大城市來為生活打拼。每一個游子,血液里都流淌著對故鄉的深情羈絆,有喜有愁有無奈。當然,我也不例外。 那一年,剛剛考完小六鑒定考試,我便收到了來自遠方的入學通知書。這間學校可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校啊!于是,在家人的祝福下,我便愉快地踏上旅途。我以為外面的花花世界會比故鄉還要美好,可是卻不以為然。 在外地,我不受待見;可在故鄉,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曾把謙卑有禮留給了異鄉,可異鄉也曾為溫柔地對待過我。我也把我的年幼無知留給了故鄉,可故鄉也從未離開過我。所以說,故鄉,永遠都是我的避風港。 一壺香茶、一片雜吵,我的家鄉處處充斥著煙火氣,普通而溫柔。我雖生長在鄉野田園,沒有城市人的端莊大氣,卻追求著靜淑嫻雅。“黃四娘家滿花溪,千朵萬朵壓枝低”,連杜甫一個經歷了飽滿風霜的世人都可以折服于鄉野風景。鄉野花團錦簇,田園遠悠靈靜。故鄉真的是人間最美好的地方。 我的故鄉位于檳城的一座寧靜的鄉。鄉里故事雖不多,但這里卻山青水秀、白云連山,哪怕是雨季。濃濃的烏云都把青山襯托到如此的美麗。故鄉水美不美、故鄉人親不親,我都拋開了世俗的煩惱,投入故鄉的懷抱。這里沒有大城市中的喧嘩,也沒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般的樣貌,但這里卻有我以想不到的溫情。 (二)家鄉,我的童年回憶 家鄉不僅承載了我的童年回憶,也記錄了我和爺爺奶奶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父母為了讓我吃得飽穿得暖,便到外地工作,把我留在了爺爺奶奶家。年幼的我很調皮,常給爺爺奶奶帶來不少麻煩。 每當我一睜開眼,便跑出去玩了。只有肚子餓時,才會自動回家吃午餐,然后在溜出去玩。直到太陽下山了才回家,那時候的我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泥人”,說起來你可能會不相信,連爺爺奶奶都不認得已經變成“小泥人”的我。 我很喜歡折紙,尤其是折紙船。在下雨天時,我都會靜靜地往這院子內的溝渠,然后用五顏六色的折紙船。讓它們隨著水來漂流,這也令黑暗污濁的溝渠添加了幾分美感。 那個年代,科技還不怎么發達,鄉里的人大多數都是沒有手機的,只有電視機而已。爺爺每次帶我去空地玩竹蜻蜓,誰的竹蜻蜓最先掉下來就是輸家。每當看到,竹蜻蜓旋轉那美麗的身姿,純純的快樂就會飄然而動。 兒時在那座小村莊,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砍柴,一起去游泳!一起去田里挖泥鰍,捉田螺。一起去山上放牛!和小伙伴在村中打鬧,太多美好的回憶。可惜回不去了。可能打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永遠只能密封在過去的玻璃瓶里。 (三)家鄉的風景 故鄉是最美的地方。雖然沒有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寒冷,但故鄉的白天中午黃昏夜晚都很漂亮。 黑霧仍然籠罩著大地,刺骨的寒風頻頻吹響路邊的花草樹木,想把它們喚醒,可它們只是輕輕地搖曳著。晨星隨伴著殘月,晶瑩剔透的露珠從綠葉下滑落,然后跌進湖里,形成了一陣陣的漣漪。不久,太陽總算戰勝了黑夜。太陽在東邊發出萬道金光,太陽照映在湖面上,那是在美麗極了。池畔,那個個花仙子是多么的嬌、多么的美,散發著香氣。 中午,驕陽似火,曬軟了田園、曬紅了人們的臉頰,還把路邊的花草樹木照耀的毫無生機。偶爾,在故鄉能聽見蟬鳴聲。我也記得在我離開家鄉之前,總有那幾個大媽大爺都圍在一桌打麻將,農夫們都在田園禮插秧苗。這時候的我,不是午睡就是到雜貨店幫爸爸打工。這個時段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 暮色降臨,殘陽如血,似鑲金邊,如夢初好,好不美景。街道上人來人往,黑壓壓的人群把街道上擠得水泄不通。在路上的大多數而都是學生,老人。在夜市場工作的小販也紛紛開始販賣小食了。 夜晚的景色也如此的迷人。月亮高掛在夜空中,溫婉動人。夜晚小心翼翼的擦亮了一把星子,就像是繡在黑幕上的鉆石,閃閃發亮,就像個眼眸子似。有強的星光也有弱的星光。強的星光耀眼得很,弱的星光令我很不實在。 (四)家鄉,永遠的避風港 家鄉是什么?家鄉是祖祖輩輩都居住過的地方。 那時候外來的人口很少,生活節奏很慢,碧海藍天,空氣清新。小時候,想逃離的地方是家鄉;長大后,一直懷念的地方也是家鄉。 所以說,家鄉,是我永遠的避風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