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對“福州”的印象》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陳振瑞 年齡:17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我對“福州”的印象》 我和外婆時常聊天。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我們聊到了家鄉——砂拉越。聊到了家鄉,免不有許許多多的贊美聲。是啊,砂拉越的確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在這里,大自然充分顯現的美,與其它地區的高樓大廈的繁華相比,絲毫不遜色。縱觀大自然,這兒的人們所持有的文化與特色,也是非常的特殊的。而在這一次與外婆的交談中,外婆也毫不吝嗇的與我分享她的籍貫——福州祖籍。 外婆來自中國大陸,下南洋之后到了砂拉越福州人聚集地——詩巫生活。外婆說,直至今時今日,詩巫的華裔人口依然由福州人占大多數,超過十萬,遙遙領先于其他籍貫。也因此,詩巫時常被砂州人,乃至全馬人冠上“新福州”的稱號。雖然如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種種因素,大批的美里與詩巫人紛紛擁入首府古晉,而這一大批人當中,也包括了當地的福州人。因此,砂拉越的福州人不再是聚集于詩巫而已,而是遍布了整個砂州。如今,古晉福州人不再“稀缺”,除了日常不時“遇見”福州話,福州美食的普及化也可見一般。早期,福州人主要定居于拉讓江流域,大多數是從事農耕業,而拉讓江流域及巴南河一帶都有他們的墾場。他們大都從事橡膠與胡椒種植。 整體介紹了砂拉越的福州人口后,外婆便把話題轉向了福州美食。說到福州美食,肯定少不了干盤面。福州干盤面基本上有原味,醬油的,醬油加辣,原味加辣四種選擇。傳統的干盤面是使用干撈的烹調方式,而現在有些咖啡店也有炒干盤面,完美地展現出了同一類的食物卻有不同的烹飪方法。根據外婆,在砂拉越,干盤面通常都是配云吞吃,因此這兒的小販在賣干盤面時,都索性也賣云吞,以吸引客人的注意以及增加自己的賣點。說完干盤面后,聊到福州食物,怎能少了鼎邊糊呢?外婆說,鼎邊糊是福州人的代表食物之一。或許人們對這個美食感到陌生,但其實若不是外婆今天跟我解釋,我還真的不知道原來鼎邊糊是福州人的美食。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我也覺得很有趣。在外婆的一番耐心的講解下,一向在烹飪界是個井底之蛙的我,總算也理解個透徹了。鼎在福州話里就是鍋的意思,所以鼎邊糊就是鍋邊糊。鼎邊糊最傳統的做法就是將米漿淋在鍋邊,然后等干了再用鏟子將米糊刮入鍋中的湯底,就是一碗鼎邊糊了。好了,說了那么多正餐,當然不能忽略了福州的特色小吃,那就是——光餅。光餅是一種無酵餅。至今都還能在詩巫看到最傳統的做法,就是將一片片的光餅貼在窖爐內烘烤。空的光餅最爽口。如今,光餅已經走入“潮流”,配上肉餡炸來吃。外婆還說現在更有人在光餅上淋上湯汁來吃。 說完了美食,外婆便與我說說福州人的文化。這就包括了福州人獨有的婚禮儀式。在婚禮進行時,福州人從不馬虎。接親當天,雙方都必須吃福州面線(平安面),以求在未來的日子里是平平安安。外婆說,這是福州人在婚禮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習俗。在傳統的婚禮上,成婚當天,男方必須攜帶一對公雞到女方家,女方則必須用一只母雞與其交換一只公雞,婚禮才算完美。說到這里,外婆忍不住感嘆,現代的福州人結婚由于要跟的上潮流,因此漸漸把這些傳統習俗給忽略了,一切從簡。她認為,這些特別的文化習俗應該繼續傳承,而不是像現代人所說的,受不住歲月的洗禮,而輕易地被時代淘汰。 聽完了外婆的故事后,我頓時醒悟,原來自己對于身邊的事物并沒有多加留意與觀察,尤其連自己親人的籍貫文化都不了解,這讓我對自己有點的小失望。因此,我下定決心,要更加努力地去了解砂拉越的獨有的文化習俗,不止華族的各種籍貫,而是包括其他友族的,以確保外婆所擔心的文化流失不會一直上演,同時也確保這些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