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剛好十七》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劉家艷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剛好十七》 終于,步入青春。 “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玩樂了?”當時稚嫩的童音還縈繞在耳畔,從不曾散去。那是我對祖母說的最后一句話,而她只是勉強地牽嘴一笑,世界就從此失去了她。最終那句話還是如石沉大海般,至今毫無音訊。 走進老店屋樓上,回憶就肆意猖狂。轉角的第一個房間是祖母專屬的臥室。打開房門,只見除了一幀發黃泛白的合照,其余的角落都是空蕩蕩的一片。沒有溫度,沒有氣息,沒有快樂。愈發叫人心碎。 “福州花海公園一日游”,相片背面潦草的字體讓人回味無窮。祖母自小就不識字,每每都是我握著她的手一筆一劃認字、寫字的。手中攥著照片才想起那是祖母和我第一次出游。出國的前一個星期,她反復地檢查行李箱,開了拉鏈又關了回去,把東西拿了出來又擺了進去,生怕漏了什么似的;晚上更是不能停歇,在床鋪上轉輾反側。后來我發現祖母的興奮、不安并不是毫無理由的。 “第一次跟你一起旅行??!”當時我的嘴角就和現在一樣,都笑開了花。 一抵達福州,祖母便嚷著要到花海公園游玩。正值花開的盛季,遍地都是姹紫嫣紅的花兒,形成了福州市名副其實的花海。祖母這個愛花使者更已將自己融入花海中,無法自拔。屋前后院的鮮花都是出自她手中驕傲的杰作。她待花有如命根子,偶爾會與它們瞎扯閑話,不怕沒有話兒說,只怕什么都聊,每每都把吃晚飯的時間給忘了。 花海中那一簇簇的桃花、櫻花、花菱草、馬鞭草無一不芬芳迷人,醉人心脾,皆成為了公園里的焦點。唯獨祖母卻對毫不起眼的油菜花一見鐘情,甚至還譽它們為花魁。就在那金燦燦的油菜花叢中,我們照相留念。 相片里頭,祖母笑得星光燦爛。 后來再沒有機會到福州花海去了,祖母便索性在家的后院種起了油菜花。不到幾個星期,油菜花便零零星星地綻開了。偶爾閑來沒事做,祖母就手圈著杯環,坐在屋檐底下品茶賞花。自從去了福州一趟,祖母便染上了啜茶的習慣。有次父親就帶了大小包的福州茉莉花茶葉回來,樂得祖母一時興起就摘了幾把油菜花下廚。那東西一放進油里便炸開了鍋,在炒鍋里嗞啦直響,讓人聽了垂涎都不止三尺。用筷子夾了放進嘴里,甘甜的菜味立刻在舌尖上散開來,我們在飯桌上吃得一屋子的香。 直到三月份,我踏上了十七歲的路,油菜花在此刻也開得正燦爛。終于明白為什么祖母偏愛油菜花了。它雖沒有金麥那份謙虛,卻不失向日葵的陽光氣質,就像黃花閨女般,單純可人。我圈著杯環,突然就想起了祖母也曾這樣品茶賞花。 花團錦簇,茉莉茶香。 偶爾在街上游蕩,榮記的老爺爺都會出來招待我進去。這老字號的名聲算得上家喻戶曉,賣的鍋邊糊更是讓許多人慕名而來。起初對鍋邊糊的印象確實不好,主要是它看起來黏糊糊的,怎么能下得了口呢?后來在福州時,大街小巷的美食比比皆是,深扣祖母心弦的卻只有鍋邊糊這道福州的風味小吃,人們也稱它為鼎邊糊。我也就在祖母的慫恿下吃了幾口,才發現鍋邊糊像泥鰍般滑溜溜的,湯清不糊,清淡可口。那時,店里的老板看見我們這些外地人點了鍋邊糊,更是一個勁兒地夸,祖母也就抓準時機探老板的口風,想知道制作鍋邊糊的方法?;氐郊依?,祖母便在廚房里折騰起來。 直到她學會做鍋邊糊。 忙不過來時,我便在一旁幫她準備佐料。撒下芹菜、蔥、蝦皮和香菇,鍋邊糊就可以端上飯桌了?!疤塘?,”祖母搖著頭,失望透了。雖說是咸了點,卻不失福州的味道,我也漸漸愛上了這道小吃。 晨曦初現,我又能聞到“糊”味兒了。配上三角糕,油條和蝦酥,我對鍋邊糊的喜愛又比昨天多了一些。這樣的一道小吃,一直吃到祖母離開我的世界。因為怕經常想起祖母,我們家再吃不到油菜花,再也不常去榮記那兒了。 直到我十七那年回到了老店屋樓上,才想起我和祖母在福州的日子。祖母本身就是個福州人,我骨子里也流淌著福州的血,這使我愛上了福州的一切一切。走到樓梯口,我又看見了榮記里的老爺爺了。點了一碟炒油菜花和鍋邊糊,我再也無法抗拒福州的味道。 今年我們家重新吃起了油菜花和鍋邊糊,即使經常想起祖母,但不再心痛。 這年,我剛好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