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州老街》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黃俊杰 年齡:17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福州老街》 “鏘......鏘......” 這個被濃煙熏陶的的地方就是我所熟悉的福州老街。 現代的人們都喜歡在高級餐廳里,享受冷氣的當兒一邊進餐,無意中顯出他們高貴的氣質。我啊,剛好恰恰相反。我偏偏喜歡那夾雜著煙味和叫囂的氣氛,無需顧慮太多的禮節,不必太過于保守,只管你把臉皮稍微放厚,想對那里嘗不盡的美食張牙虎爪都不成問題。 那一條街有股深深吸引我的魅力,甚至讓我沉醉無法自拔。近乎每個周末,到了傍晚時刻,無需我催促,爸媽便會攜帶我和弟弟步行到那老街。這條街與我們的家大約只有50里的路程吧。每次的路途中,我的心情隨著迎面撲來的微風,徜徉在愜意中。看著余輝灑在大地,思緒也如日落的太陽,進入休眠時刻,每一次所見的光景都讓我那么的心曠神怡。 到了那邊,找到了位子后,大家便到各個檔口叫點吃的。我走到了20號的檔口前,還沒來得及開口,陳叔叔便提筆寫單。“要一碗,對嗎?” 我揚起嘴角,點了點頭回應他,就回到了座位上。等待之時,也和家人玩笑了一番,本來是捧腹大笑的,弄得肚子也開始打咕嚕了。 “來.......來......小心,很燙。”見陳叔叔嘟著嘴,捧著陶瓷碗過來,我們也連忙讓位。碗里色澤潔白,細僅半毫米直徑,落湯不糊的面線,浸在酒香味十足的紅槽雞里,它便是我最中意的的紅酒雞面線。 我的地道方言是客家,但卻異常地對福州特色的食物有莫名的親切感,特別是這紅酒雞面線。近乎每一年的生日,桌上肯定少不了這面線,但卻不清楚背后的蹊蹺。好奇心之下,我便向爸媽探個明白。原來,這面也可叫壽面,由于它又長又簿,象征著壽星長命百歲。媽媽又指著碗里的雞蛋,解釋到吃雞蛋的意義。按照慣例,雞蛋在生日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古時的人們生日時都是讓母親吃雞蛋,當作對母親的感恩。但后來因母親愛子心切,家境貧困的母親便挨餓,把雞蛋留給孩子吃,從而演變成今日壽星吃雞蛋的習俗。而且吃雞蛋是很有講究的,要現在人的身上滾一下,這樣便能帶來福氣,滾完后把雞蛋在頭上磕開,這樣便是開竅。 有時候還能從陳叔叔的談話中,得知制作紅酒雞面線的秘方,他強調酒香味濃郁撲鼻的紅酒雞面線,關鍵就在于福州人自釀的紅酒。制作紅酒的過程一點都不能馬虎,還要被儲存在沒有水氣的甕里及避免太陽的曝曬,否則便會發霉。別看紅酒雞面線的制作材料不多,想烹煮一碗有靈魂的面線,得費十足的功夫。擁有“廚房萬能”著稱的媽媽至今還敗在這碗樸素清淡的紅酒雞面線。 有一句詩是這么來著,“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 說的就是線面。福州民間有傳說線面是九天玄女指點創制的,所以福州的面線工人都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流傳于民間的傳說確實數不勝數,可是面前的這碗才是本人的心頭肉啊!我拎起一匙的湯,放入嘴里的瞬間,燙頭的香氣與味蕾碰在一起,擦出了火花,再夾一簇的面線,面線就如一縷縷的絲纏繞我的舌頭,再滑進食道,舒服極了。 從街頭算起第五間房子,是一間門牌13號的光餅店。這裝修不起眼的店平日是排著長龍的。師傅們彎著腰把打好的面粉,放進火爐缸內,將其烤熟后再用類似篩子的工具,把光餅逐一地撈出來安置在柜臺待售。烘烤后的光餅色澤光潤且口感香脆,色香味俱全。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蒜香以及烘烤的面香味不禁讓人垂涎欲滴。這里的一袋光餅只賣三令吉,分量卻比城市五令吉的光餅來得多。媽媽特別喜歡這家店的光餅,它既不油膩又便宜,她通常都會買上兩袋,給還吃不飽的我們再祭一下五臟廟,和當作隔天的早餐。 街上還有很多的店子和攤位,其中包括賣日常所需的米,油,鹽,醋,茶的雜貨店,賣紅豆冰,豆腐花和大包等的店,可說是應有盡有。還有一家理發店,里邊的老板喜歡大顯身手。有時候小孩光臨,個子不夠高,老板就會在椅子上多加一個板凳。年紀小的,膽子也自然小,老板還沒動刀時,就會鬧哭,讓人不禁莞爾。老板雖滿臉皺紋,但技藝甚是精湛,一番舞動下,客人的頭發就理好了。 一間一間的老屋,除了那一片在干旱時期帶來炎熱的鋅板屋頂,其余的結構幾乎都是木板建成的。老街的中央還有一棵年邁的苦楝樹,燈籠貫穿于整條街,上空是被繁星點綴的夜空,這讓我吃面的心情格外爽朗。一家口都聚集在一起,談歡笑,訴心得,能夠隱約感覺到溫暖,整條街就是那么一幅溫馨的畫面。 如今,老街的顧客正逐漸減少,尤其年輕的一輩,都是向往更舒適的生活。但是,換個角度想想,與高科技的餐館相比,老街的傳統更能顯得出悠閑,也能感受到人們的熱情。我祈愿著這條老街在日后不是成為人心中的一份回憶,而是用心意去回應,來守護這條老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