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嗯,就是這個味道!》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盧芯穎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qū):馬來西亞 指導(dǎo)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xué)(國民型) 《嗯,就是這個味道!》 又是一個平凡的星期六,畫面轉(zhuǎn)向一個10歲的小女孩,熟悉地拿起背包,上車,前往補習(xí)中心,開始了與同齡小孩一樣,為學(xué)業(yè)而努力奮斗的一天。汽車停在一間餐館前---“海福天餐館”。 每個星期六,小女孩都會到這間餐館,來到一個由福州大媽掌管的檔口, 露出她那單純且充滿感染力的笑容:“阿姨,“打包”一份光餅,謝謝。”“好嘞,馬上哦!”小女孩回到座位上,拿出一本厚厚的英文單字簿,開始背起一個個單字的意思。一個看似小女孩的哥哥則時不時蓋起那本簿子,像是在考小女孩。這時,檔口時不時會飄來那誘人的光餅香氣。咻咻……就是這個味道! “小妹你的光餅。”剛剛的福州大媽邁著一瘸一瘸的步伐,來到桌子前,從小女孩父親手中接過一張綠色的紙鈔,熟悉地幫小女孩把那包光餅裝進她的背包里。“謝謝阿姨。”她拎起背包后,獨自走向英文補習(xí)中心。 臨走前,她還隱約聽到,“你家孩子可真獨立啊.......”,嘴角不禁有些上揚。 到了補習(xí)中心,小女孩熟悉地來到自己的座位上,緩緩地把背包放下,打開背包,拿出那本熟悉的單字簿,小嘴喃喃自語地背起單字。不一會兒,一位頂著一頭金黃色頭發(fā)的“紅毛人”走進了班,開始了她的課程。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坐在最前排的小女孩興奮地拿出那包香味撲鼻的光餅,開始一片片地吃起來。在吃之前,女孩總有一個習(xí)慣,把光餅打開,看一眼兩片面餅間夾著的肉脆,再合上,大力地擠壓光餅。坐在一旁的同學(xué)當(dāng)然是一臉茫然地噘起嘴來問她:“你為什么要壓它啊,它這么可愛……” 小女孩學(xué)著之前福州大媽的語氣,說道:“你不懂啦,光餅,就是要這么吃啦!”女孩張開嘴,豪邁地咬了一口光餅。咔嚓!那酥脆的聲音,“就是這個味道!” 那位“紅毛”老師一臉疑惑地看著小女孩,用英語問道:“嗨,小可愛!你在吃什么啊?”小女孩兩眼發(fā)光地看著她的老師,用她那亂七八糟的英文,開始對她那“紅毛”老師敘述起“光餅”為“何方神圣”。 噗嗤!好吧,當(dāng)時的我也挺搞笑的…… 光餅,是一道人人皆知的福州美食,源自于福建。古前,光餅是古人們趕路時必備的糧食,由于它方便攜帶,因此而成為趕路糧食的“榜中物”。光餅,有甜的,有咸的,也有不甜也不咸的,有餡的,也有沒餡的,全看個人口味來作決定。但對我而言,光餅就像是中式的甜甜圈。也許你會問,為什么呢?因為光餅中間也有一個“洞”啊!那自然,浮現(xiàn)在你腦海里的問題是:為什么要有一個洞在餅中間啊?人們不都追求圓滿嗎?那這個洞是有什么用的啊?其實,人們所謂光餅中間的“ 洞”在古時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個洞主要是為了讓士兵們在趕路時能串成一串以方便攜帶和食用。是不是很特別呢?更特別的還在后頭呢! 制作光餅所需的材料并不多,但制其制作技巧,則是需要每日每夜鍛煉下來的。制作光餅時,我們只需要按照比例,把面粉,糖和鹽等和成面團,再搓成一個圓餅,并最后在中間打上一個洞。但到了烹飪階段,才是真正精彩且考技巧的部分。在烹飪光餅時,我們需把制好的面團放置在缸壁內(nèi)側(cè),再用炭火烘烤。為什么這個步驟會說很考技巧呢?因為其實大部分制作光餅的師傅都是赤著雙手把面團放入缸壁內(nèi)側(cè),沒錯,赤手!但由于現(xiàn)今的一些賣家為了讓制作過程簡單些,都會直接以油炸的方式代替烘烤,但這也仍然無法抵擋光餅的獨特魅力。在這過后呢,便是一個關(guān)鍵的步驟。為了讓普通的面團加上幾分“色彩”,我們只需在烘烤時在面團上放蔥油和豬肉。這不但能給光餅獨特的外脆內(nèi)軟口感,也能為光餅填上那讓人難以忘懷的香味。 那至于為什么我會知道得那么多,當(dāng)然也是因為那位福州大媽。 那位福州大媽的祖先來自中國福建省。從小,她便和父母學(xué)習(xí)了制作光餅的技巧。在她25歲時便嫁到馬來西亞,開始了以賣光餅為生計的生活。兒時的我,每個星期六都會到她的檔口“打包”一份光餅,帶到補習(xí)中心當(dāng)點心吃。那時,她總會拉著我,恨不得跟我說起光餅的制作方法,過程等等。久而久之,我便已能把光餅的“身世”倒背如流。 現(xiàn)在,到了難得的假期,我總會回到那家熟悉的餐館去拜訪她,嘗嘗她那永不退步的手藝。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那么喜歡吃光餅啊? 那么我只能告訴他們,你不會吃光餅,就是你的損失了。 在你咬開那酥脆的外皮時,一股面皮帶著芝麻香的香氣就會刺激著你的味蕾。咔嚓!熱騰騰的肉脆被咸咸又鮮美的肉汁包裹著,從酥脆的面皮中流出來,進入口中。那無法形容的絕世美味,真的只有自己試過才會懂得。 嗯,就是這個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