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記憶中的福州味道》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陳芷怡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記憶中的福州味道》 生活例如一本書。我們生活的每個階段被分為一章一章,每一行字都蘊含著我們長大時的內心感受和回憶。那些平凡的事只被記錄成一個句子,或是草草帶過;相反的,那些美好時刻或痛苦事件就會被寫成幾大段,似乎要讓我們記得那些事帶給我們的樂趣或教訓。 而我最寶貴的那一章就是我幼時的那一章。小時候的記憶充滿著婆婆煮的那清香的鼎邊糊和街邊小販賣光餅的叫聲。那一頁頁的書面散發著福州春天綻放的櫻花的香味,清淡又舒緩人心。我還記得每一回等著外婆煮鼎邊糊的時候,爺爺會背著我,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偶爾還會把落在地上的花瓣撿進口袋里,帶回家給我收集和玩算數游戲。回到家就有香噴噴的鼎邊糊好吃了。 我記憶中的福州人,都有著友善的面孔。路上的行人看到幼小的我,穿著粉紅的外套,短嘟嘟的腿一拐拐地走路,都會露出笑容,笑得眼睛都不見。曾有一次,路邊賣胡椒餅的阿姨遞給了母親兩片剛爐的餅,說可以免還,當作我們母女倆的一種見面禮。母親常開玩笑說,兒時我那胖胖的臉,幫助家人獲得很多免費的小吃。印象中,我的鄰居也很和藹,尤其是隔壁老黃。老黃的屋后種了南瓜等蔬菜。他都會帶去菜市賣,但每逢佳節時,老黃一定會送給婆婆一籃新鮮的蔬菜,情溢滿人間。為了報答老黃,婆婆每次元宵都會給帶上福州湯圓。老黃的妻子很早就過世了,孩子也很少回家探望他,所以婆婆都會帶著我去敲老黃的門,再遞給他一鍋溫溫的福州湯圓。想起老黃少了一顆門牙但還是很慈祥的笑容,我心里也有了一種溫暖的感覺。 外婆煮的湯圓的顏色都是她采了路邊的植物染出來的,面團也是她費力搓的,搓得雙手無力。我以前幫忙搓面團時,都以玩玩的態度,有事沒事就拿面粉抹在母親的衣服上。婆婆看到,不但不會責罵我,還陪我一起玩,把面粉涂在我的下巴,把我弄得像白須公。湯圓的湯,則是用了老黃的斑蘭葉熬的,味道有著淡淡的香味,又不會刺激到舌頭,喝了更是舒服。婆婆會端一碗湯圓在我前面,用湯匙舀起湯和一粒湯圓,吹了幾下,再喂我。雖然每次咬進第一口一定是燙的,但是不會疼。反而,那種燙仿佛是婆婆對孫女的愛一樣強大,讓我窩心。 誰忘得了自己幼兒時吃的食物?婆婆那雙布滿粗繭的手可靈巧多了,福州的經典美食都煮得出來。婆婆的招牌是鼎邊湖,煮出來的每一碗都很美味,彌漫著魚味和胡椒味。婆婆也有一個規則,就是鼎邊湖一定要盛著陶瓷的碗來吃,說是傳統的吃法,話說這也會讓鼎邊湖的味道更好吃。兒時的我也不糾結原因,就照著婆婆的指示吃。婆婆的鼎邊糊湯里,也是她親手做的福州魚丸。每次婆婆和母親揉魚丸時,我都會跑得遠遠,不喜歡那魚腥味。那時,我小小的腦袋都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難聞的東西,可以煮起來卻那么好吃。婆婆聽了,就逗了我,說秘密材料是用了她對我的愛。也許婆婆的話也是真的,因為事隔如今,我還沒吃到一碗跟婆婆的一樣好吃的鼎邊糊。 當年,我家外面有一個買光餅的攤子,小販是一位安娣,對我一家人都很親切。每天早上,母親會撐著一把紅色的雨傘,口袋里裝著一個小小的錢包,都是碎錢,到那個攤子去。看到母親時,安娣都會自動夾六片光餅,一定是剛出爐的,遞給母親。買了光餅的母親也沒有直接離開攤子,反而會呆一會兒,跟安娣聊天,談鄉村里的八卦。那安娣的消息可靈通,什么事情都懂。我啊,都會在牽著母親的手,另一邊握著一袋香噴噴的光餅,恨不得快點回家吃。安娣每次看到我開始不耐煩,雙腳一直在原地踩,就會撫一撫我的頭,露出牙齒,再遞給我一顆糖。 安娣賣的光餅是她自己親手做的,用的材料也不貴,可是味道比那些工廠賣的光餅香多了。咬進去,出來的先是熱氣,然后就嘗到濃郁的面粉味。光餅是我小時候,心情有點悶就吃的食物,也是心情特好就一口氣吞下五片的美食。現在,在本地吃光餅時,我也會想到安娣賣的光餅。光餅不只是福州的一種美食特色,它也是我童年的象征,屬于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味道。 我記憶中,福州的味道就是清香的鼎邊糊和淡淡的光餅和福州湯圓。長大了,我也忘不了那些陪伴著我成長的味道,那些熟悉又難以再聞到的味道。福州啊,謝謝你為我童年填滿了美食的記憶,為我生活的那一章添加了難忘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