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榕樹的精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田佳璇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榕樹的精神》 淅淅瀝瀝的雨聲,沒有停止演奏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聲。這場突如其來的雨驅逐了平日那讓人無法喘息的酷熱天氣,也讓整個房子彌漫在朦朧的詩情畫意里,那盆奪目的榕樹盆景也消失在黑暗里,唯獨廚房那抹燈光顯得格外耀眼。 那在煤氣灶前忙碌著的微微有些佝僂的背影就是我的奶奶了。雖然她年過古稀,但那汆燙面線的動作依舊是那么利落。在另一旁的鍋子內,散發著紅酒糟的熟悉香味...... “吱嘎......吱嘎......老舊式電風扇在工作著,風輕輕地吹向坐在老舊藤椅上給我講外曾祖父母故事的腰桿筆直的奶奶。外曾祖父來自中國福州,當時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下南洋求生活。憑著木匠的手藝,他在古晉亞答街開啟制作木桶的生涯。外曾祖父所制作的木桶以塩樹為原材料,也稱鐵木。話說那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出產的最堅硬的木頭。外曾祖父總是把塩木用刀或鋸子削成一片一片的。這過程最講求功夫的就是把木片磨削平整。然后再把削好的木片排列整齊,外頭再用鐵圈套牢固木片,不需要鐵釘就可以制作出不漏水的木桶。這絕對神奇。在亞答街制作木桶的商家僅有兩家,所以外曾祖父的生意門庭若市。他也因木桶的堅固耐用而小有名氣。他的人格其實就和那盆榕樹的葉子。具有奮發向上的品質相契合。 榕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種子一落地就生根發芽,不論多么惡劣的環境條件,都可以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外曾祖父何嘗不是“榕樹精神”的代表人物呢?外曾祖父則獨自下南洋打拼,帶著精湛的手藝白手起家,與外曾祖母成家,不僅僅將十名子女撫養長大,還定期給遠方的中國親人寄去必要的生活費。而榕樹的根系則努力地向下方延伸,努力地吸取取著土壤里面的養分以運送給樹干、樹葉和果實,讓他們可以茁壯的成長,可是自己卻一輩子在土壤里深埋,不見陽光,而且難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外曾祖父努力工作、當好一個父親、丈夫以及兒子的奉獻精神,和榕樹根默默付出、不辭辛勞品質相似極了。 1 奶奶說讓她記憶最深刻的是那碗父親常做的福州傳統美食—紅酒糟面線。 那時候的生活比較艱苦,紅酒糟面線對于奶奶來說可是十足的奢侈品。曾外祖父做紅酒糟面線的次數少之又少,只有在過年或者隆重的節日才會出現在餐桌上。每當外曾祖父制作紅酒糟面線時,家里大大小小都圍在爐子旁邊拼命地聞面線的香味。雖然每個人最后只能分得到一小口,但內心卻早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奶奶的弟弟妹妹們有的躍躍欲試,有的肚子已經咕嚕嚕地叫。奶奶也特別期待吃上父親制作的紅酒糟面線,所以當外曾祖父正在廚房烹煮、弟弟妹妹圍在一起的時候,奶奶都會在一旁靜靜的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把烹煮紅酒糟面線的步驟和微小細節記得絲毫不差。汆燙面線的時長,紅酒糟的分量在心里這么多年過去了也不會失之毫厘,父親的身影、面線的做法還有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的氣氛,早已經深深印刻在了奶奶的腦海中。 香味濃郁的紅酒糟面線撲鼻而來,打斷我了飄忽的思緒。奶奶端出一碗滿滿的祖傳紅酒糟面線,還加上了紅酒糟雞肉和水煮蛋,一碗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紅糟面線卻穿越了到了年輕的外曾祖父、圍坐在一起的奶奶的兄弟姐妹直到奶奶與自己的兒女一起吃飯的畫面映入眼簾。滄海已化為桑田,面線的味道依舊如故,他就像一位時代的見證者,見證著大家從食不果腹到頓頓能吃飽再到不僅能吃飽還要能吃好的時代變遷。嗯,還是原來的味道。 也許奶奶對于這碗紅酒糟面線的情感是我們無從理解的。這碗紅酒酒糟面線伴隨著奶奶成長,也包含著奶奶對父母親的思念,同樣表達著奶奶對于自己兒女的慈愛。這僅僅是奶奶這一個家庭,不知那些早些年從福州來到馬來西亞的人們,是否同樣牽掛著這碗紅酒糟面線,牽掛著像紅酒糟面線這樣來自福州來自福建的各種美食?榕樹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地生根,終究會是枝繁葉茂的樣子;來到馬來西亞的人們,依舊會是做著和原來一樣的味道,把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口味,傳遞給自己的兒女,希望兒女可以品嘗到自己喜歡的家鄉味道,把這些香味傳承下去。 2 現在在砂拉越古晉,想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紅酒糟面線已經不是什么難事了,在茶餐室幾乎隨處可見。不但如此,不論是福州光餅,干盤面還是糟菜米粉都一一可以找到。販賣福州美食的攤主也不僅僅局限于福州人,還有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等等,大家不分你我學習和制作來自各個籍貫的美食,每個地域的美食文化都得以發揚,就這樣一輩人接一輩人地傳承著美食,繼承著鄉愁。 榕樹,對五百年生命的堅守,看了一代代人的興盛后衰落。它,依舊在,在福州代代人的心中;榕樹精神,絕不會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