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州情懷》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李一全 年齡:17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福州情懷》 福州,位于中國福建省的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當地居民以福州族群為主,而母語是閩東福州話,俗稱福州話。在中國,福州是一座城市,一座繁榮的城市。然而,對于我而言,福州,是一種文化、是美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身上,也流著福州的血。 今年十七歲的我,雖然從未踏上中國的國土,從未到過這座榕城,但“福州”這兩個字對我來說,有著特別深刻的印象。自小,身邊的家人、朋友、吃過的食物、看過的照片,都讓我對福州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我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 我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的古晉(KUCHING)。父親來自古晉市,而我母親來自詩巫(SIBU)。詩巫這座只有將近二十萬居民小城市,有著豐富的福州文化。母親雖然生長在馬來西亞,但外公外婆都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八十年前,兩位年輕人從中國福州南下,一路來到了婆羅洲,定居于現今的詩巫。當年,他們是跟隨著上千的福州人一起南下的,而很多福州人都定居于詩巫。因此,今天的詩巫也常被稱為小福州。那年代,南下的不只是這些福州人,跟隨著來的也是豐富的福州文化。這些福州文化,與本土的文化融合起來,成為了我最熟悉的詩巫福州文化。 我對于福州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獨特的福州話。福州話,又稱閩東語,是福州族群的方言。生長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我從小就認識到了不同的方言,客家話、潮州話、廣東話、福建話和福州話。在眾多的方言之中,把不同的方言混雜在一起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在這些方言當中,福州話是我最難辨認出的。這是因為福州話帶有獨特的音韻和腔調。自小,我便與福州話有著頻密的接觸。每逢假期到詩巫或到福州美食店時,都能聽到母親以流利的“湖究瓦”——福州話與親戚朋友溝通。我的親戚、身邊的許多朋友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福州話;而我雖然身上流著福州的血,但嘴里卻始終少了這門天賦,能聽懂福州話,但怎樣都說不出口。 我印象中的福州,當然離不開種類繁多的各種福州特色美食。十七年來,我已吃遍了本地的福州美食和福州小吃。我的肚子,就是福州美食撐大的。光餅、鍋邊糊、糟菜粉干、紅糟醉香雞、肉燕等都是我的最愛。每當到小販中心吃早餐時,福州光餅便是必點的食物。一片片熱騰騰,經過碳烤再油炸的光餅,夾著甜中帶咸的肉醬,就是本地最普遍的光餅吃法。鍋邊糊,在我國常稱為鼎邊糊,就是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將在鍋邊燙成一片片的干皮后再刮進鍋里的熱湯煮熟。粉干,在我國,通常都是與木耳、豬肉、糟菜等材料煮成一碗微酸的糟菜粉干。每逢下雨天,只要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鼎邊糊或糟菜粉干,喝一口熱湯,一定能讓我感到溫暖,把福州的溫暖帶到我的心頭。這些一道又一道的福州美食,不僅代表家人對我的愛,更代表了我與福州之間的那段真摯的感情。雖然不曾親自到過福州,但每當吃上福州的佳肴,閉上雙眼,我一定能感受到福州的味道、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福州,兩個簡單的字、一座與我相隔三千公里,擁有七百八十萬人口的城市,確實在我生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我而言,福州,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福州,似近又遠。十七年來,雖然未曾到過福州,但它卻已與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帶著家人一同到中國福州尋根去,探索這座神奇的城市,讓我更加認識福州,讓我親自體驗福州的正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