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一脈相承的精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劉騰駿 年齡:17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雅芳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古晉中學(國民型) 《一脈相承的精神》 福州,這個地方,對我而言,即熟悉,也陌生。 從小到大,我對福州的認識與印象,是從我身邊的人在敘述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我的母親是一名福州人。然而,我對福州的印象是片面的。雖說如此,在一次偶然中,我對福州的文化習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有一年,我們一家人決定回詩巫(SIBU)過年。詩巫是砂拉越福州人最密集的地方。凌晨四點準,我們從古晉出發,開始往詩巫駛去。八個小時的車程,使我們身心疲累。到了詩巫外婆的家,已經下午一時了。外婆知道我們回來,已經在廚房忙著準備福州美食了。熱愛美食者的我走進了廚房,看一看外婆在準備什么可口的菜肴。只見桌子上有著雞胸肉,菜心,蒜米,魚丸,雞蛋,黃面等材料。外婆看見我一幅興奮的樣子,便告訴我她要準備的這一道菜肴是福州人出名的“炒煮面”。之后,她便細心地教著我如何煮這一道“炒煮面”。 外婆告訴我,要煮出一碗好吃的炒煮面,耐性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外婆煎了四粒雞蛋,把他們打散后放在一個盤里。接著,外婆把腌制好的雞肉切成一絲絲,把它們煎熟后放進多一個盤子。一切材料準備就緒后,外婆便把黃面放進鍋里炒,她告訴我這是為了給面條一個煎脆的口感,吃起來讓人感覺有咬勁。之后,外婆把醬油加在黃面上,并且把雞肉一起放進去炒。這時,外婆往鍋里加了適當分量的水,并且繼續加醬油,讓湯變成了褐色。最后,外婆往鍋里加了雞蛋和菜心,一鍋熱噴噴的炒煮面就這樣出爐了! 后來的空暇時間里,我在與外婆的交談中發現了她對福州菜肴的熱忱背后的原因。 我仍記得外婆說:“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州人。身為福州人,我們必須珍惜我們福州人的祖宗在建立這個社會時所付出的一切。我們必須知道,他們努力奮斗,就是為了傳承我們福州人原有的習俗文化,保留這些福州美食的味道。身為后代的我們,必須把這些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努力維護福州人的尊嚴。我做的這些,只是舉手之勞罷了,但卻能夠確保這些習俗流傳下去?!?/p> 年初五當天,媽媽凌晨時分就把我給叫醒。原來,即將到來的正月廿九是“拗九節”。這個節日時,已經出嫁的女兒必須準備“拗九粥”,并且盡快把它送到娘家給父母吃,以孝敬父母,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這個節日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慢慢地消失從華人文化中消失了,而已經被西方人的“雙親節”給取代了。雖然如此,媽媽認為自己身為女兒,必須要孝敬父母,因此決定給外公外婆做這個粥。由于工作上的繁忙,媽媽無法在正月廿九趕回鄉,因此她決定提早慶祝這個節日,順便讓我見識見識福州人的習俗之一。 首先,媽媽準備了煮熟的去皮花生,紅糖,桂圓,糯米,紅棗,荸薺,和蓮子。此外,媽媽將早已浸泡半個小時的糯米和一個小時的蓮子拿出來。她告訴我,浸泡后的糯米不僅煮的透而且還比較香。由于蓮子比較硬,浸泡了之后,它才比較容易煮爛,媽媽也告訴我蓮子之間要沒“心”,這樣一來煮出來的粥才不會苦。之后,媽媽把浸泡的糯米拿起來放置小蒸籠里,用旺火蒸10分鐘后起鍋,加上適量的水,并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桂圓干、蓮子、花生、荸薺一同放入,用飯勺均勻攪拌,再用旺火煮五分鐘。接著,媽媽等到糯米開始呈現出黏性時,放入一些紅糖,并使用慢火使用慢火煮3分鐘。紅糖在糯米飯中全部溶解后,媽媽用飯勺輕輕攪拌,待糯米飯顏色變紅,便把火關掉。 外公外婆醒來后,媽媽第一時間便把這個拗九粥端到桌子上給他們享用,他們都稱贊媽媽的廚藝精湛,但從他們的眼神里看得出,他們非常感動。媽媽的這一個舉動,不是所有嫁出去的福州女都可以做到的。一直以來,他們都認為媽媽嫁到了大城市后忘了自己身為福州人的身份,但是可見,在媽媽心底的某個角落,她一直都沒有忘了自己的祖籍,她一直都記住了自己福州人的身份。 這一切,我默默地在旁邊靜靜觀察。 年初七當天早上,我們便回家了,就這樣結束了詩巫之旅。我在車上沉思,為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了,還有人像媽媽和外婆一樣,堅持守著福州人的傳統與習俗? 也許在一些年輕人的眼里,這些文化習俗就像一個累贅,一個包袱,阻礙著我們往先進的未來前進。但是我們必須要醒悟,要知道這些文化習俗,是維護民族生存和發現的精神紐帶,簡而言之,沒了這些習俗文化,就沒有今天的我們。我們必須要繼承這些文化習俗,趕得上科技上的進步。要知道,傳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傳承的必然要求。這兩者都互相依靠著,我們不能少掉任何一者。我們一定要先徹徹底底了解自己的文化習俗,為它們感到驕傲自豪,才能把這些文化習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我終于明白了。 原來,外婆與媽媽一直以來的這些行動,并不是為了給大家看到自己有多不一樣,能做出多好吃的美食,也不是為了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是個多孝順的女兒。這一切,是為了保留福州人的文化習俗,好讓它不受侵蝕,能夠一代接著一代傳下去。就和古時代,那個穿著金甲,在戰場上準備犧牲一切的壯士一樣;就和40年代時,那個不害怕被日本兵發現,堅持保留著自己福州人的傳統的那個農名一樣;就和那個,每日在茶室準備干盤面的那個叔叔一樣,他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養活自己糊口過生活,不是為了把自己家住生意繼續發揚光大,而是為了盡自己的一點力量,確保福州人的習俗不從這個世上絕種。他們這樣,和自古以來成千上萬個人一樣,只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把福州的習俗文化繼續傳給下一代,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身份,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我是福州人! 一次偶然的旅程,讓我對福州印象完全改觀。它不只是一個地方,它不只是一個文化,它不只是幾道美食菜肴,它不只是一個語言,它不只是一個名字,福州,是一種精神,一個永遠在人類軀體里活下去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