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是福州人》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朱宗智 年齡:17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李昔沄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美里中華(國民型)中學 《我是福州人》 福州人是通過美以美教會有計劃地移民,因此馬來西亞就有了福州人,這些福州人主要是聚居在砂撈越州的詩巫和霹靂州的實兆遠,后來又移居柔佛州的永平和彭亨州的斯里再也。因為我的父母,我的外公外婆,我的爺爺奶奶都是福州人,所以我跟我的兄弟姐妹都是福州人。 馬來西亞可以被分為兩個地區,那就是東馬和西馬。以我對福州的了解,東馬的福州音跟西馬的福州話有所不同。東馬,也就是我們的所在地點福州話的主流腔調是閩清的都裡腔。而西馬福州話的主流口音是古田腔。這兩種福州話有一些些的差別,那就是雖然要表達的字是一樣的,但是音調和讀法都是有差別的。這就能證明不是每個福州人說方言,其他福州人都能聽得懂他們說什么。 我的家鄉是詩巫,詩巫人大多數都是福州人,不管你在詩巫的哪個角落,你都能聽到有人在說福州話。這是因為大家都會用福州話來進行溝通,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還是老人,大家都用福州話跟對方溝通。因為這樣,我全家人都會聽福州話,也會說福州話,跟家人溝通大多數都是用福州話。 如果根據中國福州來看,他們主要地宗教是佛教,可是根據我們詩巫福州來看,我們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這是因為在詩巫的每個地區都能看到有教堂的存在,不只詩巫的福州人是以基督教為主,美里的福州人也是,古晉的福州人也是,民都魯的福州人也是。這可以說砂拉越的主要宗教是以基督教為主。也因為這樣,我一家都是基督徒。 以我對福州人的了解,我們的口味都比較偏甜和酸。在福州界里,有許多美食,可是在馬來西亞里,福州美食沒有很多,擁有最多福州美食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詩巫。在詩巫可以看到的福州美食就有光餅,鼎邊糊,福州面線,春卷,還有許多糕點等。在這寫美食里面,我最喜歡的是鼎邊糊,因為他的味道很符合我的口味,鼎邊糊最特別就是它的面,不像其他面都是長長圓圓的,鼎邊糊的面則是扁扁的,沒有固定的形狀,特別容易入口,也因為這個特點就便出名了。光餅也是我家人都會買的小吃,這個小吃在詩巫是非常容易買到,隨便在一個小街都能遇到這些專賣店。光餅是個類似小型漢堡的食物,沒有任何餡料,就是個普通無餡料的小漢堡。就單單這個食物就非常出名了,因為很便宜,所以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如果把光餅切出一個小洞口,往洞里塞入自己喜歡的配料,就會變得更美味了。因此,每次回鄉過年,我一家都會買一些光餅帶回家吃。 福州有許多文化,但我所知道只有那一些,那就是每當有人生日的時候,媽媽就會在當天煮壽面給壽星吃,意為著祝壽星長壽。根據福州傳統,在婚禮當天,新郎到女方家時,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樣還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為保平安。新郎吃雞頭,預示著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雞翅膀,雞腳,這個要用福州話來講,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還有兩個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顆留一顆,意思為大家一起平安。還記得在我奶奶過世后的第七天,我們有辦一個節日,叫“頭七”。在福州文化里,福州人辦這個節日是因為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回來陪伴家人,由于我們一家是基督徒,沒有迷信,相信全部人死后只上天堂或下地獄,所以我們的“頭七”跟其他人不一樣。在“頭七”當天,會有牧師,契友和親戚聚集在我們的家,進行安慰禮拜,這個主要是要安慰死者的家屬。 在福州傳統里,男生在四十九歲開市做壽,而女生在五十歲開始做壽,每隔十年都會慶祝一次。在那時候,親戚朋友都會給壽禮,還有家人會為他們準備壽面吃,意為這長壽。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媽媽要往娘家過年。傳統上所送的是年糕,豬腳,草魚或鰱魚以及公雞,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都用紅包來代替這些禮品。每當要過節的之前,我媽媽都會回娘家送年禮,例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我媽媽會送月餅給我外婆當作年禮。在冬至的時候,其他人都是吃湯圓,但我們福州人不一樣,我們會搓??,??是用糯米粉做的。煮好??后,我們會用黃豆粉和一些白糖撒在??上,這樣就完成了。以我的胃口來看,我比較喜歡??,因為它比湯圓還要有味道,比較有胃口。 以我的觀點來看,現在很少年人和青年人都對福州文化沒有很了解,甚至都不會聽也不會說福州話,這是因為上一代的父母都沒有好好傳這些福州文化或是因為下一代的孩子都沒有好好了解福州文化,可能因為這樣,再過幾代下去,福州文化就會慢慢的消失在人間,沒有人會知道福州的文化習俗。在這里,我希望從我們這代開始,都要好好的去理解福州文化,能將福州文化帶給下一代,一代接一代,這樣福州文化就會永遠被傳下去,不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