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梓鄉》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黃勤翔 年齡:14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黃拔倩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梓鄉》 “《南京條約》使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而福州就是其中之一。而孫中山曾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他們……” 我坐在課室里,精神奕奕地聽著歷史老師講著先輩們過往的崢嶸歲月。老師提起福州的那一刻,我瞬間眼前一亮,那不正是我們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祖籍嗎?確實,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國赤地千里,于是東南沿海的廣東和福州一帶的貧民就乘輪船來到東南亞謀生——他們就是我們的祖輩們。 福州這個詞在馬來西亞隨處都可以聽見。不論是自我介紹時,還是交新朋友時,每當被問起自己的祖籍時,我總能引以為傲地說:“我是福州人”。當然,“參天之樹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做人當不能忘本,作為一個“福州人”,我怎么不會說福州話呢?猶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我們一家和長輩們一起去了一趟福州,說是要尋我們華夏民族的根。幸好當時學好了福州話,才能在福州“暢游無阻”。 福州,果然是個“有福之地”。它坐擁豐厚的天然資源,依山畔水,福地洞天,于山、烏山和屏山這三山“鎮守”著福州,使得福州享有“三山”之稱。在那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還有陶淵明文墨下的南山,仿佛可以在它們身上看見福州的影子。去往下榻的旅館途中,我有幸一睹那佇立在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中葳蕤的“千年古榕”。它伸掌著崎嶇的樹枝,綠意盎然,高聳入云。在這梓鄉,我們就像生生不息的頂芽,在榕樹那錯節盤根之上,繁衍開來。在這座“榕城”里,我仿佛找到了一種游子歸鄉的歸屬感。在下榻的旅館內,我循著那馥郁芬芳的馨香,在古色古香的大廳一窺到婀娜多姿的白美人——茉莉花。福州乃茉莉之都,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茉莉花更是福州的市花呢!福州人就像是那發出淡淡芬芳的茉莉花兒,平易近人,且溫文爾雅。 到了福州,怎能不去“民國十大才女”之一——冰心的故居呢?這里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許多名人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充滿靈性的熱土成為福州的驕傲。走進鱗次櫛比的巷弄內,古道悠悠,琳瑯滿目的小吃店總是能博得我的眼球和那饞嘴。站在氤氳叆叇的小吃攤前,形形色色的老福州招牌的特色小吃在水汽中若隱若現,如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福記鼎邊糊、黃米糕等。要說來到福州后最愛的美食之一,非永和魚丸莫屬。爺爺說,在福州,有“無魚丸不成席”的說法呢!永和魚丸屬于閩菜系,色澤鮮白,內有餡料,一口咬下去,里頭的湯汁味道鮮美,頗具彈性,令人回味無窮。走著走著,我們便在一間店鋪前停下腳步,往里頭一瞧,我帶著滿腹疑問看著店里的商品。它們形似梳子,色澤卻璀璨奪目。之后經店主的解釋下,才知道這些是“牛角梳”。它與脫胎漆器和油紙傘齊名,稱為“福州三寶”。巷子內,是現代與古典的交融的“美”。這里不僅有老字號和古厝,也有人人皆知的肯德基和星巴克等,韻味奇特。青瓦白墻和石板路,雖經歷百年的風風雨雨,仍屹立不倒,這也是福州人的精神之一——堅韌不拔。那守在深巷的守藝人,也在那繼續繚繞自己的夢。 獨具匠心的閩劇,乃福州的文化瑰寶,擁有“文化遺產”的美譽,至今仍余音裊裊,在我腦中回蕩。猶記得那時欣賞的閩劇是《蘭花賦》,演員們身穿色彩斑斕的戲服,用福州方言演唱著,伴隨著駟馬仰秣的中國古典樂器,聲勢磅礴卻又帶著柔情。只可惜那時藝術天賦不深,不曉得演員們在“唱”些什么。現在想想,還真是錯過了那時的大好機會呢。也許那時候,演員們演唱的,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故事;是他們奉為至寶的信仰。薪火相傳,則代代不息,這也是這次福州之旅所要尋的“根”。 “蓬萊左股”——鼓山,林壑幽美,景色旖旎。鼓山乃佛教勝地,山上的千年古寺——涌泉寺,殿宇堂皇,素有“閩剎之冠”之稱。綠蔭夾雜著光影,在福州這塊“佛國”的土地上相映生輝。在放生池中央,佇立著一尊南無觀世音菩薩雕像,多了一份安謐和威嚴。這也是我喜愛福州的其中之處——城市和自然可以相融;文明和淳樸可以共存;現代和古典可以相合。走進寺廟里,前方便是大雄寶殿,里面供奉著釋迦牟尼三世佛,心中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參觀完大雄寶殿后,便經過可謂汗牛充棟的“藏經閣”,里面保存著自明朝以來的佛教經典兩萬冊,以及歷代高僧的血書藏經。下山時,我眺望到一條江水秀逸的的大江流淌在福州土地上,穿城而過。它是《閩江觀漲》的主角,是福建的母親河,孕育了閩越族人。它,是閩江。它令我想起了砂拉越的母親河——拉讓江,孕育著世世代代的族人。它那波瀾壯闊的汩汩江水,象征著福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堅強無畏地生活著。 百年前,我的祖輩開墾赤地,我的根基扎于福州,他們漂洋過海,卻不忘福州;百年后,我的子孫生生不息,我的根基扎于福州,他們發揚光大,卻不忘福州,就像越鳥南棲般的懷土之情。 在此,向福州致敬,表達對梓鄉的億萬分敬佩和熱愛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