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州與我》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張孔欣 年齡:15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黃拔倩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福州與我》 早晨六時,樓下的老擺鐘響起了 ‘ 咚,咚,咚……’ 伴隨著后院公雞的啼聲,吵醒了窩在山巒后睡覺的太陽公公。它緩緩地伸著懶腰, 緩緩地升起。陽光像個蟲子般慢慢地爬過那一個又一個深紅色的地磚,靜悄悄地照亮了整個小鎮。 我就是電視劇中那熬夜偷看小說的少年,愛賴床的我非得等到奶奶用那聲音如雷般響亮的老式唱機播放她最喜歡的福州經典名曲,才足以把我從睡夢中喚醒,像小娃兒似屁顛屁顛地到洗手間梳洗。 雖然小鎮沒有福州城那么的發達,卻擁有一條模擬三坊七巷的美食街,別有一番風味。上小學的時候, 都是由哥哥帶著我到那里買早餐。嘴饞的我總會望著那琳瑯滿目的美食,任由自己的唾液沾滿衣襟。看著哥哥用流利的福州話向檔口的阿姨問好,買早餐,時不時還會得到阿姨的稱贊,心里不禁產生了一絲絲的羨慕。時隔已久,如今的我不是那位對福州話感到陌生的女孩,并且非常熟悉這里的環境,已經可以自行用福州話向早餐店的老板娘交談,能夠得到她們親切的問候與關懷,像一個溫暖的祝福讓我在這新的一天有一個甜滋滋的開始。 中午時分,猛烈的太陽公公總是毫無憐憫,不停地給大地傳送熱量。這時汗如雨下的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經過一排又老舊又不起眼但因著附近店鋪午餐時間而坐滿了人的咖啡店,看著桌上那一碟碟,一碗碗的干盤面,光餅,鼎邊糊,再加上‘十里食香’的誘惑,激起了我嘴饞的本性,不由自主的到胖仔的攤子買蝦酥。蝦酥那內鮮外脆的口感和發出的‘卡茲卡茲’聲 總是可以滿足我的欲望。每個星期三, 我還會到蔣老伯的路邊攤逗留一會兒,欣賞他美麗的書畫。蔣老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爺爺的角色,他常常細心地給我講述每一幅畫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偶爾還會聊一聊他早年在福州的生活,也因著他我這第四代海外華人還有機會了解到祖先的來源之處及其文化。 猶記得我在四歲的時候曾經因為誤解福州的意思而認為福州人是特別有福氣的人,再加上小鎮里的叔叔阿姨見到我胖乎乎的樣子總捏著我肉嘟嘟的臉頰樂呵呵地說道“欸,這小孩兒長的真可愛,真有福氣,”讓身為福州人的自己感到特別高興。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化解了小時候對‘福州’這個詞的誤解,但是我對福州文化的喜愛有增無減。 這個福州小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提供了我們一切生活所需,它還寄托著無數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這個社會發展快速蓬勃的時代·,仍然能夠放慢腳步真心體驗福州本土文化的機會是非常難得可貴且幸福的。咖啡店里坐著談天說地的叔叔阿姨 ;廚房里忙著撈面條,揉餅皮的小販;路邊喧嘩嬉戲的小孩,他們都是黃皮膚,不論黑灰的發色,高矮胖瘦,都可以其樂融融鄉隨處可聞。我們雖然沒有美麗的鼓山,溪湖卻擁有祖先流傳相互照顧,扶持的精神。 如今我們意識到了小鎮里玩鬧的笑還少了,早餐店里幫忙買小吃的青年人到國外深造后一區不復返。小鎮缺少昔日繁華熱鬧的景象,傳統飲食和工業也得不到傳承,看著它逐漸平靜被遺忘心里不是滋味兒。福州文化陪伴著我的成長,是我生活的規范, 是我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