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印象中的那方福地》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李欣怡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林美儀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印象中的那方福地》 每一天,在人海和車流中穿梭,在歡樂和煩愁間游走,早已忘了,要好好看看它的樣子,是否與印象中一般,如詩如畫;要好好聽聽它的聲音,是否與印象中一般,宛如天籟;要好好感受它的氣息,是否與印象中一般,讓人平靜……靜下心來,發現,幸好一切都沒變……早晨,仍是它輕輕喚我起身。鳥兒喚它媽媽,小草喚它媽媽,江兒喚它媽媽,我也喚它媽媽……它,不是一個人,是一片土地,有福的地方。 印象中的它,子女以福州人居多,故而常被人“新福州”“小福州”地叫著。追溯起過去,公元一千八百五十年時,它只不過是一座名稱為“馬林”的小村落。后來,黃乃裳和中國千余名福州人漂洋過海南下,在異鄉異地尋找安身立命之所。是冥冥中注定吧,他們來到了這個小村落,最終在這里扎了根。黃老自述的手記內容記載著他以“察其草木,嘗其水土,知地質膏沃”來描述他當年對這里的地質考察。于是,一群炎黃子孫便手連手心連心,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辛勤耕作,為這里奠下了犀鳥之鄉第三大城的基石,被后人永存心間。 印象中的它,也有個很好聽的別稱——“天鵝城”,只是鮮少聽到有人這么叫它。據說,在一百多年前,這里經常可以見到許多來自中國北方南飛來避寒的白天鵝。它們會在河畔上小憩,不累了,就像群孩子般追逐嬉戲,好不熱鬧。那雪白優雅的身姿,為這里帶來了“天鵝城”這個美譽。如今,漫步在街頭,隨處可見的并非大城市的通天高樓,而是雪白的天鵝雕像。它們有的仰起頭展翅高飛,有的則羞答答地低著頭,可謂儀態萬千,百看不厭。我只愿這方福地如天鵝般,永遠純白無瑕,淳樸無擾。 印象中的它,眾多美好環環相扣之中,有著一道永遠無法忘卻的傷痕。在公元一千九百二十八年,因著一起木材倉庫發生的大火,它被灼傷了,化成了灰燼。幸而,有福氣的它沒被大風吹散,大雨打散。由于附近的熱帶雨林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它得以重新被開發,經過歲月的洗滌,成為今天這副模樣。不過當時也發生了件稀奇事。拉讓江畔的那座永安亭大伯公廟只被傷了分毫,它始終矗立在那。如今的它,是這里的老人了,是這片土地發展史上活的遺跡,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印象中的它,烹調著眾多游客到來必嘗的美食。《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一書中寫到這么一句話:“世界上最治愈的東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才是文字。”美食帶給人直接的感受,而文字則有一股力量,讓人抑制不住想去親嘗的沖動。必點其一,當屬光餅。光餅是一種以面粉和一點鹽巴制成的窯烘小圓餅。由于制餅的面粉團不經發酵,所以也稱無酵餅。其中有種吃法被稱為“福州三文治”,即在光餅的中間夾上肉片配食。回鄉的游子,總會來買些去,因為這是來自遠方的、熟悉的味道。再來便是清淡可口的鼎邊糊。鼎在福州話里是鍋的意思,所以鼎邊糊即鍋邊的糊。將薄薄的面漿淋在鍋邊,然后用鏟子將其刮入鍋中,待其半熟后加入熬煮的湯底,放些木耳、魚丸、肉片、蔥花等,一碗熱騰騰的鼎邊糊即可享用了。還有一道,是福州人在傳統的喜慶日子里必做必吃的一道福州美食——紅酒面線。它的特別在于紅酒是自家釀成的,味道十分濃稠,是一碗滋補的美食。淡淡的酒香覆蓋著綿密的面線,真是好吃極了! 印象中的它,有旅行社這樣形容著:神秘的拉讓流域,通往婆羅洲心臟的門戶。在拉讓江畔,它有全馬最大的中央市場。在市中心,它有休閑的好去處——城市廣場。這里也是一年一度的婆羅洲文化節指定的舉辦地點,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民眾及游客前來,可熱鬧了。多元民族的傳統節日亦為這片土地注入不同的文化色彩…我稱它為有“福”,不僅因為它有著很多福州子女,煮著很多福州美食,也因為它是真有福氣,在歲月的長江中航行,始終如一。我也稱自己為有福。在這里,我有觸手可及的美好,有親人朋友在左在右。你若問我:“這里是哪啊?”我會微笑地告訴你:“這里是我印象中的那方福地,它,是我的家鄉——詩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