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 《光餅》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余思思 年齡:16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林美儀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光餅》 倭寇大舉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閩殲敵,獲全勝。當親戚軍行前,為使行軍馴熟。一面粉及鹽烘成圓餅,中間打孔,串掛在戰士身上,作為行軍干糧,福州人為紀念成公的豐功偉業,競相仿制,稱“光餅”。光餅可分咸的和甜的,甜的則稱“征東餅”。光餅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入蔥油和豬肉作為餡料。光餅雖然賣相普通,但新鮮的光餅外脆內軟,咬下去香味便在口齒間回蕩。光餅對所有吃過的人來說是一種美食,對我來說,光餅則是一種幸福的味道。 小時候,凌晨總會聽見奶奶忙碌的腳步聲從廚房傳來,看著那忙碌的身影搓面團、灑芝麻、烘光餅。雖然奶奶已年老了,但那些動作依然眼疾手快。烘制完成后,她總會留下一些光餅給我們當早餐,其余的裝起來,徒步到附近的市場去賣。若我們當天要出游 ,奶奶會多做一大盒的光餅讓我們帶上路。對于愛出游的一家六口來說,小型車的位子已經非常擁擠了,還要帶上一大盒的光餅不禁令人感到麻煩,但我們很快就后悔了。那一天,糊涂的老爸出門前忘了檢查車胎,我們在車里愉快的談話之時,突然“碰”的一聲,后座輪胎被釘子扎破了。原本只是更換車胎就能解決的事,但父親又忘了把上次泄氣的車胎重新充氣。由于我們在鄉間的小路上,四周除了樹林和狹窄的馬路,什么都沒有。太陽使勁的工作,不停的散發熱氣,把我們從車里逼到了大樹下。我們一個個都饑腸轆轆的等著從市鎮出發的叔叔來幫我們換車胎,這時我們才想到了奶奶的光餅??吹焦怙灥哪且豢?,每個人的的眼里都發了光,大約20片的光餅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被我們“消滅”完了,是奶奶的光餅“拯救”了我們所有人的肚子,往后的日子里我們都不敢再嫌棄帶光餅上路了。 逢年過節,奶奶都會做她最拿手的豬肉餡光餅,吃過的人絕對會對奶奶的光餅贊不絕口,還有想在吃第二個的魔力呢。除夕夜晚上,所有親戚都聚在奶奶家吃團圓飯,包括在外地讀書的哥哥姐姐和堂哥堂姐。吃完晚餐后,奶奶才會端出她的光餅給我們一邊談話一邊享用。小時候,我最喜歡一口氣拿了七、八片光餅到客廳和哥哥姐姐們坐在一起,聽他們分享在外地念書遇到的趣事。我一個接一個的啃著,不久盤里的光餅就被我吃完了。有一次,頑皮的堂弟把他的樂高放在我的盤里,我的手摸索到了樂高就拿來啃,結果磕掉了一顆門牙,這件事至今都還是家人們的笑柄呢。 我上了初中,學業一直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每次考試成績都是不及格,發成績那天回家就被父親責打。我嘗試找過許多補習班,每天都努力復習,成績終于提升至及格邊緣,但距離父親對我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我每天堅持復習,但歷史和地理卻怎么都不能背進腦里。我上網查詢過很多方法,依然背不進,我原以為我的歷史和地理沒及格的希望了,但某一天我在同學的建議下,開始當夜貓讀書。第一天熬夜非常辛苦,平時準時上床睡覺的我泡了一杯咖啡,在蟲鳴的陪伴下,勉強背了一課地理,就趴在書上呼呼大睡了,可是第二天的評測卻異常的高分。第一次接受地理老師的稱贊令我心里甜滋滋的,感覺像踩在云端上,那么不真實。好景不長,咖啡再也不能幫助我提神了。有一次奶奶給我送來了光餅當宵夜。當晚,我順利把書都背進腦了。于是每天我把早餐吃剩的光餅收起來,當宵夜吃。就這樣堅持到半年后,我的成績大大的提升到卓越的水平。從初二到現在,光餅已經成為了我不可或缺的伙伴,無論是打雷下雨的晚上還是悶熱的晚上,都有光餅陪我熬夜…… 奶奶的光餅不僅讓我嘗到了幸福的味道,也陪伴我經歷許許多多困難。其實制作光餅的過程不簡單,我看過奶奶一大早起來,用她那布滿皺紋的雙手揉面團,灑上白芝麻,再點燃兩尺高,甕口直徑月約十尺,由水泥和生鐵制成的烤爐,將一塊以鹽水浸濕的布在爐內周圍抹一遍,大量蒸汽隨著‘吱吱’聲由爐口冒出。隨后赤手把面團貼在爐壁上。待光餅燒至金黃,才用篩子把烘好的光餅取出。若不是當年黃乃裳率領福州移民開墾馬來西亞砂拉越的詩巫(新福州),他們在這片全新的土地上不忘自己的家鄉,依然堅持把福州的傳統傳承下去,現在的我們也無法嘗到各種不同的福州美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福州人隨著現代年輕人口味多變,也研發了光餅不同的吃法,如油炸光餅、炒光餅、咖喱光餅等。這些都體現了福州人的海洋文化,即“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四海為家”的開拓進取精神和“以海為田”、“崇尚商賈” 、“師夷長技”的務實創新精神外,還有“同舟共濟”的團結自強精神和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精神。希望這些精神得以在這片土地繼續傳承,使福州文化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