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記憶中的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陳貝娸 年齡:15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我記憶中的福州》 走在詩巫的土地上,看到一座座高樓林立;看到各式各樣的小轎車、摩托車在寬敞的泊油路上行駛著;聽到人們說著齟齬的福州話;聞到光餅的香味;看到咖啡室賣著外脆里嫩的菜頭粿。我的心里像翻到的五味瓶。我為“小福州”的發展,為自己身為福州人而感到自豪、幸福,但卻因福州文化的衰弱而心情低落。我以為只要我每天微笑就可以看不見煩惱;以為只要我閉上眼睛就可以看不見整個世界;以為只要捂住耳朵就可以聽不見那些煩惱。但是,那終究是我認為的。當我再次看向四周時,黑色的天空散發著詭異的氣息,空氣中彌漫著壓抑的氣息,這種感覺讓人窒息。體內一顆名叫“愛福州”的心正慢慢萌芽,對我訴說著從前的詩巫,以前的“小福州”。 “福州福州,有福之州”,文人墨客這樣描繪福州,這間接贊美了大多馬來西亞福州人定居的詩巫。福州人的優勢從語言上最能體現出來。福州話在外地人耳朵聽來,簡直不知所云。凡到過福州的人都形容難懂的福州話像溫查契刻符號。他們這番話讓福州人為自己的語言,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是一種能讓人頂天立地,傲視天下的自豪。但時光飛逝,時代在變遷,所有的語言都在更新,沒有回旋的余地。到了我這一代,已經很少人能說一口流利的福州話了,有些人甚至都聽不懂福州話,更何況要他們流利地說。我自己雖然能聽得懂福州話,但當我開口時就像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孩,必須慢慢的,一個字一個字經大腦翻譯出來,有時還摻雜了一些華語。我的奶奶每次都吐槽我的福州話,說哪兒有福州人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我曾用心學英語、學馬來語,甚至學韓語、日語,但不曾學過福州話。未來的我會嗎? 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都是福州傳統文化。但這些都比不過春節帶給福州人的喜悅。除夕這天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每個人的臉上心上皆喜氣洋溢,廚房里的美味佳肴等著晚上讓人一飽口福。新年鐘聲敲響,煙花在寂靜的夜空中爆開,讓人忘記夜空中的寂靜。瞬息萬變的煙花如五彩斑斕的花朵,花瓣如雨,紛紛墜落,似乎觸手可及。在煙花的世界里,留下的只有驚嘆。但這美麗確實短暫的,留不住現今人們匆匆的步伐。人們會趁著春節帶一家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連壓歲錢也拉不住他們的褲腳。他們總認為旅游時促進感情的最佳方式,卻不曾想過春節才是一家在家團聚的最佳節日。以前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的是年味;現在過年有的是年貨,卻沒了年味。春節或許再找不到像從前那樣愛他的人了。 福州人都是典型的吃貨,只要味道好,再偏遠、再難找的地方,怎樣都要找到來去吃!詩巫作為“小福州”,當地美食自然而然融合了福州的特色,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福州美食,更在福州人心中居首位。第一個不能錯過的當然是福州干盤面了!干盤面基本上有原味、醬油、醬油加辣及原味加辣四種選擇。詩巫大多數咖啡店都有它的存在。吃了干盤面,怎么能不吃云吞呢?在詩巫,我們通常稱它為“扁肉”。云吞有干拌和清湯兩種,干拌同干盤面一樣有四種選擇。還有炒白粿干、炒煮面、鼎邊糊、糟菜粉干等具有代表性的福州美食。但現今世代,經濟快速發展,也為本地的飲食文化帶來新風貌。從象征家族文化的美食發展到對色香味美及店面裝橫華麗的追求。越來越多繁忙的上班族選擇外食來解決三餐,從而造就了西方快餐店、泰國餐館、臺灣珍珠奶茶或日本餐館等的進駐。同時滿足了年輕人愛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現在的本地美食文化就像是融合了各國美食的大雜燴文化。還記得民以食為天嗎?我們該繼續讓福州文化沒落下去嗎? 語言,一個民族的特色;節日,一個民族的傳統;飲食,一個民族的象征。了解福州文化不是老生常談,而是自我認識。要走更遠,必須從近處出發。只有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了解自己的家鄉,才能行更遠。作為新世紀的主人,必須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雙手,開創屬于福州人的未來。我們必須留給后代一個完整的詩巫,一個擁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我愛你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