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話家鄉》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池賢溢 年齡:15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話家鄉》 蒼穹之下,各族林立。一個地方的文化往往都是由住在那里的人所決定的。而我的家鄉,詩巫便是這么一個充滿著籍貫色彩的地方。 詩巫有許多的別稱,“新福州”“小福州”等,但沒有一個能不與福州掛鉤。這便說明了福州文化已經充滿了這片土地。走上街,聽的是道地的福州話;去菜館,吃的是道地的福州美食。這是因為當年黃乃裳先生帶著大批的福州人民到這里開展新的生活。 人都說福州人下南洋帶著三把刀:菜刀,剪刀及剃刀,這就說明了詩巫早期的景象。早期,詩巫的街上的店鋪都是餐館,裁縫店及理發店,這三門手藝一直都是詩巫人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只可惜因為機器的出現,裁縫店愈發沒落,理發店亦愈發地不同,只有少數的餐館依然保持早期的樣貌。 一開始的裁縫店有別于現今的服裝店只是擺賣衣服,客人除了可以選擇定制自己合身,自己喜歡的衣物,如旗袍,中山裝,唐裝等,也可以修改衣服的尺寸。此外,被單,床單,枕頭套等都可以在裁縫店里頭添購。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各大服裝店的開張及網絡商店的興起,裁縫這門手藝在詩巫已是越來越沒落甚至青黃不接了。與“剪刀”齊名的“剃刀”雖然境遇沒有落得同裁縫店一般田地,但時過境遷,理發的方法以及器具都與以往大不相同。從前,理發師只用剃刀,梳子等工具便能服務坐在老式手控座椅的顧客,剃刀鈍了有些理發師還會秀另一手磨刀的手藝,親自磨刀。而顧客呢,便坐在椅子上看報紙或看雜志消磨時間。如今,更多五花八門的理發工具出現,理發店也更加潮流,其提供的服務也是較以前增添了染發,拉發等服務。唯一不變的就是顧客在理發過程一樣低著頭,只是看的不再是報紙和雜志,而是更有吸引力的手機,不禁讓人感嘆時移俗移。 不過好在三把刀的最后一把菜刀依然保留了許多往日的風貌。一些傳統的餅家依然保留著先人留下的火窯井,以烘培福州最傳統的光餅,征東餅等。別小看這小小的餅,許多游客到詩巫游玩離開前最重要的就是買兩大包的光餅離開,讓詩巫的光餅可說是聲名遠揚。此外,詩巫的干盤面更是游玩時最不可錯過的一道佳肴。簡單的細面拌著豬油,撒上一點蔥,便能挑逗人的味蕾,使人的游客“飛流直下三千尺”,保證讓人欲罷不能。 但,外地游客在游玩時總是有一個困擾,那就是聽不懂詩巫人的語言。由于詩巫幾乎都是福州人,所以大家看到每個人都會習慣性地用福州話溝通。不論是到菜市場又或是百貨市場;不論是買東西或點餐;不論是聊天還是吵架,都能聽見福州的抑揚頓挫。所以啊,福州話幾乎可以算是詩巫的“市語”。那游客不都會變得很困擾嗎?一些聰明的游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是找小孩來翻譯。因為學校的教學媒介語都是華語,加之現在的父母多不在意方言的傳承,所以許多孩子并不會說福州話,一些甚至連聽都聽不懂。這雖然減少了人們因語言造成的隔閡,但也造成了福州話這最獨特的方言的消逝。 上文有提到過,詩巫一直有“新福州”,“小福州”的稱號,但我并不是那么喜歡這些外號。這是因為我認為詩巫就是詩巫。不可否認,這個彈丸之地的地方文化摻雜了許多福州文化,這也是它一直以來的特色。但詩巫的獨特,正是當福州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之后,產生了最為道地,最為特殊的詩巫文化。這種文化便是其他許多大城市所缺少的。 令人扼腕的是,在我生長的這段時期,這些特殊的詩巫文化已經被時代的洪流猛獸沖淡了。只希望各位詩巫人可以共同努力,讓其他人有機會見識到最道地的詩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