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會聽不會講”——福州話與我》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劉雨涵 年齡:15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會聽不會講”——福州話與我》 “阿妹,汝媽媽烏在厝莫?”電話那端傳來即熟悉又陌生的鄉音,我只能“嗯嗯啊啊”地回答她,然后大叫媽媽找救兵一解窘迫。 身為福州移民第四代,又在“新福州”的詩巫長大的我,聽得懂福州話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但是福州話“半桶水”的我說起家鄉話,總是詞不達意或是荒腔走板,令人發噱。為了避免尷尬的事件發生,我只能把到嘴邊的福州話硬生生的吞下去。久而久之,我變成了一個會聽不會講的福州人。 小時候,我最怕聽到公公那一輩的朋友問說“你會不會說福州話?”,每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只能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心里卻納悶福州話有什么大不了的,為什么要學,而且在學校是禁止說方言的,說了是會被罰錢的。 長大之后,媽媽給了我一本《福州人·拓荒路》的書,叫我好好看看。因為媽媽認為在時空障隔之下,我們這一代福州子女對祖居地的歷史和文化已經非常淡漠了。這一本書,彌補了我對詩巫福州墾場的空白,讓我更全面的認識到開荒元老創業的艱辛以及血淚交織的困苦生活,而福州人靠著“三把刀”和“三個頭”,開拓了墾場,轉化為今天的繁榮市鎮。這本書是一座橋梁,讓原鄉的福州人走進海外福州人心中,也讓海外福州人走進原鄉福州人的心中。 原來對于那些離鄉背井、移居海外的福州長輩們而言,鄉音,是家的標志,是幼時的語言,是親人的叮囑,是故鄉的韻律,是身份的烙印。也許在夜深人靜抑或夢醒時分,鄉音可以帶他們到千里之外與骨肉分離的親人重逢。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媽媽講的話》中提到:“方言就像一棵虬結的大樹,樹干連著根,根深植于泥土,根上有須,須上有土”。所以,雖然我口操標準的中文發音,用著正確的文法,但是它沒有祖先對家鄉的記憶,沒有血肉相連的牽絆。在語言上。我是一個失根的人。 我終于明白了,每一種方言都流傳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興衰,地域的變遷。每一種方言都是一方水土的特色,都是瑰麗的中華文化的縮影;每一種方言都凝聚著當地的民風,承載當地的文化。它們不應該被時間淹沒,有著繼續保留下去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保護方言,不是保護語言和地域的獨特性,而是保護民俗和傳統,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樹有根,水有源,我決定當一個“會聽又會講”的正統福州人。這樣,在以后回中國尋根之時,我就能用標準又流利的福州話,親切地問候祖鄉的福州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