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記憶中的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劉桂杏 年齡:15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我記憶中的福州》 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的車輛,寬敞干凈的街道,一個承載著無數人美好回憶的地方。燈火輝煌、八街九陌的詩巫,也被稱為“新福州”。我曾經聽奶奶提過,說是由黃乃裳帶領福州人抵達詩巫,并開始了詩巫福州墾場的大規模墾荒活動,福州的習俗美食文化都別具一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 在我的記憶中,福州語言逐漸沒落,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長輩和他們的孫子和孫女,用福州話溝通時,就好像雞同鴨講,根本無法溝通,就連我自己也不能講出流利的福州話。這一現象在之前不會發生的。基本上每個福州人都會講福州話,我有時會想象著未來的福州語言是不是會就此沒落消失呢,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心,一定可以將福州語言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我的印象中,福州人講福州話時,聲音都很洪亮,有氣勢。除了讓我感到自豪的語言外,福州也有許多讓人垂涎三尺的道地美食。拌面蝦酥,光餅、鼎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道道都是令人感到幸福滿足的人間美味啊!每當我享用這些美食時,所有的煩惱都會一掃而空。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而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致,刀工嚴密謹慎,口味多變。著名湯品佛跳墻,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的美譽。除了這各式各樣的美食,我的奶奶經常向我描述福州的傳統藝術。而描述的第一個便是說明了福州人落腳后討生活的三大傳統技藝,"三把刀"分別是菜刀,剃刀和剪刀,概括了福州人對詩巫立下的開埠功勞,"三個頭"分別是鋤頭,斧頭和人頭。之后也向我描述了方言戲曲,曲藝以及樂曲。 福州方言戲曲在明代時傳入并逐漸興起。在辛亥革命前后,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閩劇藝術家們憑著堅持、努力不懈將閩劇傳承至今。雖然我只有通過網絡觀看他們的表演,但依舊能感受到他們對閩劇的熱愛。每當看完時,我都會感到自豪驕傲以及佩服。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福州人的生活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圣誕節情人節等反映了福州人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現象。"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已出嫁的女兒要在正月29日煮“拗九粥‘,并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至今城區的"拗九節"已被母親節所取代。每當這個節日時,子女都會買花送給母親表示祝福,在酒樓里也會看到子女為父母親設宴席。十番作為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燈舞演變而來,曲調悠揚動聽。福州的外來宗教文化歷史悠久,目前仍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遺存。三國時期,佛教就已傳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六座,分別是涌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和雪峰寺。福州入選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我記憶中的福州,車輛人群川流不息,一聲聲的鳴笛聲,譜成一首首交響曲。清新的空氣,人們的笑臉沁人心脾,溫暖的風吹來,翠綠的草木中,綻放著美麗的花,蝴蝶在其中翩翩起舞。一切仿佛都彌漫著快樂,自由,繁華的氣息。福州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