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憶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鐘菀騏 年齡:16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憶福州》 元宵節當天我與幾位大學舍友在學校的天臺舉行了一場“游子火鍋派對”。當時樂樂與我們分享了她的故鄉——云南,這不禁讓我憶起我的家鄉——質樸的詩巫,或“小福州”、“新福州”。她陪伴我走過我的青春年華,也見證了我的成長和蛻變。詩巫省活躍著一群福州人,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幾代人,他們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長期以來,福州人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與本地族群一起為詩巫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里的居民多是福州十邑移民及其后裔,我們的祖輩說著一口流利的福州話、看福州戲、聽評話伬藝、過福州傳統民間節日、婚喪喜慶、飲食、服飾等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也一如福州故土。 憶起外公告訴過我的關于“小福州”的歷史,我仍記憶猶新。外公總會用他那一口流利的福州話,聲情并茂地跟我說著詩巫的歷史,而我總會靜靜地坐在他懷里,專注地聽他說著祖輩們的雄偉事跡。但由于我的福州話并不是那么的好,外公總會參雜著中文說給我聽。那是在1900年的四月,閩清舉人黃乃裳參與戊戌政變與維新運動失敗后,帶著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與三個頭——鋤頭、斧頭、人頭來到英屬砂拉越,實施覓地拓荒計劃。歷經千辛萬苦,黃乃裳終于在拉讓江找到了墾地,并在河邊建造了“亞答厝“(草房)。找到墾地后黃乃裳便回國,召集了一千多個墾民,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工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詩巫新福州墾地初具規模了,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后來,黃乃裳又以港主身份,成立“新福州開墾公司”。他在籌辦公司的同時,也曾數度回福州十邑以農民為主和其他各類工職的墾殖團體,分三批來到詩巫。從此以后,他們“食與共席、睡與同榻、凡平生所謂嘗之苦楚,無弗盡嘗”。當時詩巫的氣候惡劣、瘟疫流行,加上墾民們水土不服,病者死者相繼發生。但在黃乃裳的鼓勵與教導下,終于戰勝環境,擺脫困境。新福州依然秉承黃乃裳精神,逐漸發展并壯大起來,甚至源源不斷地吸引來自祖國的華僑墾民。 猶記得正月甘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后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或是九的倍數,也要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福州人逢九就犯忌,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過后的三天便是二月初二,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簡稱“二月二”。當天福州人不吃糖粥,而是吃咸粥。二月二之后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二月二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初到吉隆坡上大學時的我在街上逛了逛,忽然看到一家咖啡店里寫著售賣鼎邊糊,我毫不猶豫地走進店里點了一碗品嘗,吃了第一口腦神經頓時像被什么刺激到了一般,這是家鄉的味道啊!這令本就思鄉的我霎時紅了眼眶,一旁的老板娘見狀便貼心地過來安慰我,與她談了一會兒后才知道原來他們是詩巫福州人,因為孩子在那里定居了便也搬過去了,吃了這頓早餐不禁讓我懷念起家鄉的美食來。福州美食除了有具有400年歷史的福州小吃鼎邊糊外,還有福州人過去勞動時身體乏力,習慣用補足元氣及體力的臭枳柴墨魚豬腳湯:用八種中藥材熬出來的珍貴藥膳“八珍湯”;坐月子或節慶喜事必備的紅酒雞湯面線;傳聞中由鄭和下西洋期間帶往東南亞的糟菜粉干,皆是當地咖啡店受歡迎的民間傳統美食。除此之外,被外國人稱作“福州漢堡包”的光餅,同樣是天鵝城——詩巫最具代表的食物。 這些回憶,喚醒了內心深處深埋許久的愿望——到福州旅游。外公每兩年都會到福州去探望他的家人和朋友,每當他回到家后,便會與我們分享福州的山山水水及秀麗風景,真是羨煞旁人!“清曉的江頭,白霧茫茫;是江南的天氣,雨兒來了——我只知道蔚藍的江,這是我的父母之鄉!”冰心女士筆下的父母之鄉,便是我一直向往的美麗城市——福州!福州,因生長著許多的榕樹,而被稱為“榕城”,福州人也因秉持著落地生根、生命如炬,眾志成城、合力支撐,庇蔭眾生、厚澤載物,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榕樹精神”。它影響著福州人的精神品格,鼓舞福州人自強向上。榕樹種子一落地就會生根發芽,氣須一垂就會入土成枝,不計較環境,不選擇條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折服。 在旅游時若我們早起,總是會見到門可羅雀的集市,記得當時父母說到這要是在詩巫,咖啡店都已經人滿為患了!這就是因為福州人時刻秉持著“榕樹精神”,榕樹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枝干壯實,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征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榕樹生存的本質就在于此——它代表的是一種坦蕩、包容的人生態度。我由衷的希望我們——福州人的后代,都能秉持著“榕樹精神”,讓福州文化都能在我們的心里根深蒂固,并將它發揚光大。無論未來我們會飛得多遠、多高,都要銘記:我們定要以福州為榮,更要以身為福州人為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