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小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郭寧 年齡:16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小福州》 邊框斑駁的相框里框住的是我曾祖父母一九三五年的婚禮,本就對歷史很感興趣的我在爺爺家見到這張老照片后,徹底被勾起我對家族歷史乃至居住地——詩巫歷史的好奇。而給我說故事的,便是我的父親。 詩巫,這座我生活了十六年的小市鎮,本該是片森林。據父親所述,在二十世紀初,黃乃裳先生自福建下南洋輾轉來到這片土場,本是福州人的他陸續帶來了許多同鄉,從此改變這房土地的命運。 據說福州人下南洋,帶來了“三個頭”及“三把刀”。這“三個頭”,指的就 是鋤頭、斧頭和人頭,可見先賢們為開發詩巫的努力、決心;“三把刀”指的是菜刀、剃刀和剪刀,說的就是他們落腳后賴以生存的傳統技藝。 因著黃乃裳先生于許許多多先賢勤勤懇懇,從初到異地的一無所有,拼搏耐勞,勤奮節儉地在這里落地生根,把福州文化帶到這里,生生不息。也因著更多福州人的到來又或是傳宗接代,詩巫毫不意外以福州人居多,便有了“小福州”的別稱。 從百年至今,福州文化深深影響著詩巫居民。原來,那我所熟悉的“干盤”、“鼎邊糊”無一不是福州人的傳統美食??偸俏也⒎堑赖赖氐氐母V萑?,自小耳濡目染的我又怎會聽不懂呢。父親一一道出一直存在我身邊的福州文化,我才驚覺這文化對我、對詩巫人的影響。 還記得小時候,我纏著照顧我的福州人保姆阿姨問她為什么我要看的電視節目沒有了,她就一直跟我重復說“電視放住‘給燕’”。“給燕、給燕”,她說不清,我聽不懂,兩個人陷入鬼打墻,逗得旁人捧腹大笑。后來經過阿姨女兒的解釋,原來呀那“給燕”說的就是廣告。我的童年里,滿是阿姨濃重的福州口音和福州話、下雨時鄰居互相用福州話互相提醒著“下雨了”,還有她的拿手福州美食——光餅。 那日,父親有一句話一直被我銘記于心——樹不忘根。人不忘本。先輩從何而來,故鄉源起何方,這些歷史應該被了解,才能承先啟后,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我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福州人,卻也深受福州文化的影響。也因著先賢們的付出,才成就今天這個居民安居樂業的詩巫。我也會如父親那般。將這些歷史讓未來一代知曉,正如唐太宗總李世民所言的“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