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記憶中的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田馨媮 年齡:16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光維 選送單位: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 《記憶中的福州》 恰逢假期,便隨父親返回在詩巫的家,與長輩們一同吃年夜飯。詩巫具有“小福州”之稱,是東馬最多福州人的地方。在早上太陽還未升起之時我與父親便準備啟程了。在經歷了四個小時半的路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由于天色尚早,在奶奶家安頓好行李后,父親便帶著我去市集閑逛。記憶中的福州似乎變化不大,藍綠色的貨船還在港口靜靜地停泊著,掛著燈籠的大伯公廟依然香火鼎盛,中央菜市場里也依舊人山人海。我隨著父親去菜市場買菜,穿梭在各個民族的攤子之中,細細感受著來自各個民族的人情味。 遙看這個菜市場雖看起來變化不大,可只要細品,便會發現其中竟有天壤之別。小時候送我蘋果的奶奶已經變成了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那賣著各種小寵物的攤子也沒了,賣芋頭的阿姨額頭間已生出細細的皺紋。以前最喜歡的賣玩具的攤子,如今卻再也體會不到那時的激情澎湃與渴望了。 我與父親走到了那賣芋頭的攤子,那阿姨見到父親眼角都笑彎了,一開口,便是流利且正宗的福州方言。因常年在外地,如今一聽見熟悉而親切的方言,便忍不住鼻頭一酸。我吸了吸鼻,將矯情吞回了肚子里。親切的家鄉話著實讓人懷念,就連平日嚴肅的父親也忍不住與那阿姨多嘮嗑了幾句。 買完菜后,我與父親去了菜市樓上的小吃攤吃早餐。我們吃了幾盤干盤和福州面,在古晉可是吃不到這么正宗的干盤和福州面的,就好比在詩巫吃不到古晉正宗的擂茶一般。記憶也許會被沖淡,但古早味是難以被沖淡又或是消失的。 吃完了早餐,我便與父親回家,同奶奶準備起了年夜飯,由于奶奶信佛吃素,所以年夜飯倒也沒有什么大魚大肉,都是些平淡的小菜。由于飯桌太小,不夠坐位,父親與大伯便搬了小桌在一旁,讓我們晚輩在那吃飯,每年年夜飯,主桌上必定會留一副碗筷及座位給已經過世的爺爺,這個傳統從小到大,從未變過。回想小時候曾坐在爺爺的座位上而被長輩們責罵,還因此事委屈了幾天。 吃完晚餐,收拾完廚余后,我便與長輩們坐在庭院上聊起了家常。說來也奇怪,明明大家平日也見不著面,可當那熟悉的福州話響起時,大家之間的距離似乎消失了,庭院中留下的,是孩子們揮舞仙女棒時的歡聲笑語,以及大人們之間的笑語喧嘩。 第二天,在祭拜了祖先之后,父親便帶我走訪親友。每當拜年時,長輩與晚輩的差別,能從談話中聽出來。長輩們大多使用方言對話,而晚輩大多使用普通話進行對話。我便是其中聽得懂方言卻只會說普通話的晚輩之一。長輩們常常感嘆,他們記憶中的福州似乎已經成了過眼云煙,隨著時間,漸漸地消失了。 我倒不如他們那般杞人憂天。將從前的記憶與現在重疊會發現,小福州變化不大,只是變得更繁榮了一些。家家戶戶依舊掛著紅通通的燈籠,除夕當晚的煙花也比其他地方來得更耀眼。每當新年時,詩巫的年味總會比其他地區的大城市來得更濃。也許是福州人的懷舊情懷,又或者是他們的熱情及對文化的熱愛,詩巫的各處,但凡有福州人的地方,總是年味最濃,從小到大,從未改變。 福州文化已經滲透在詩巫的每一處,它令游子懷念,令當地人熱愛,令長輩們珍惜。你問我為什么會喜歡福州文化?也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