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不解之緣》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刁崇臻 年齡:15歲(男)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南華華中 《不解之緣》 情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 我與福州,便是如此。 有生之年,能與福州有著美麗的邂逅。 緣分還是冥冥注定。無人知曉。 一切一切的開始,還是源自于一個地方,我的家鄉——實兆遠,一個位于馬來西亞的漁村、淳樸小鎮。淳樸、平凡之下,卻隱藏不了那濃厚的文化。據說當年,中國人南下到實兆遠,其中大多以福州人為主。因此,實兆遠這個地方才得名——小福州。“小福州”人如其名,淺白易懂。 這里深受福州文化的影響,常常有許多外地,甚至國外的游客,因慕名這里的福州美食、文化等,專程來到這里觀光。慢慢的,這里也就發展成了一個觀光地。 在我看來,族群并不是阻擋文化傳播的那一堵墻。我本身并不是福州人,但卻因為我的家鄉環境,而深受福州文化的影響。我也深愛著這份文化,這份情。我認為文化是能夠共享的,它并沒有任何界限。它應該被帶給更多的人認識,像蒲公英般,傳播到更遠處。 我對福州的印象是極深的,盡管我還沒有機會到過福州一覽。這一道福州傳統美食,讓我愛上了福州文化,深受它的吸引。一碗看似普通平凡的蛋燕,卻藏著許多兒時的回憶。兒時的我總在爐灶旁看著奶奶搗鼓一些美食,奶奶先是把攪勻的面糊,倒勻在鍋上,煎了一會兒后,反面再煎一會兒,便可起鍋了。就這樣,一直重復著,直到盤上疊了厚厚的蛋燕。最后,把蛋燕卷起來,用刀切成幾個小塊,便大功告成。然后,把蛋燕下到精心熬制的湯里煮,再加上爺爺起早貪黑到附近菜市買的福州魚丸。聽爺爺說,這家福州魚丸已經經營了三代,仍堅持使用傳統手法制作,采用最新鮮的食材。因此,每天早上都排有滿滿的人群到這兒購買。魚丸十分鮮嫩,咬下一口,里邊的湯汁,直接在嘴里溢出來,里邊還包有厚厚的肉餡。只聞魚香,不覺魚腥的魚丸和湯汁再加上一碗蛋燕,簡直是人間美味,來人世間一趟,真是值了! 待過后長大了些,我便好奇地問奶奶:“為什么奶奶您會做福州美食呢?”奶奶感慨地將故事告訴于我。原來當年奶奶的鄰居是位名副其實的福州人,常常將煮好的蛋燕分享給左鄰右舍。奶奶一吃便愛上了這道道地美食,便向那位鄰居討教了這門手藝,這才導致了這個手藝得以在我們家一代傳一代。蛋燕的制作并不難,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份情懷,樂于將自身族群的文化傳授于他人,實屬可貴! 除了蛋燕,令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福州光餅啦!在這兒,有個地方,每天大概八九點早上,便會人滿為患。所有人都在等著光餅的“誕生”。一個小小幾平的店鋪,一個檔口,幾個爐灶,大伙兒都分工合作,各忙各的。揉面團的揉著面團,還有的準備陷料,待最后一個功夫,把陷料包入面團,送去烘烤,香脆的光餅便如此地誕生了。即使你離檔口有段距離,你也會聞到那光餅飄香,有蔥香伴著豬油香。有時候,就算你提早到那兒排隊,也有可能買不到第一輪出爐的光餅,只得再等個十五分鐘,誰叫味道讓人念念不忘呢?現在店家主要只售賣蔥陷料的光餅,肉餡的已經很少在賣了。拿到熱騰騰的光餅的那一刻,簡直幸福感爆棚。老板的堅持,滿足了偌多食客們的味蕾,想他應該也樂在其中吧! 談完了一些的代表性美食,我想來談談地標性建筑物。在這里,與福州有最大關聯的建筑物,我想莫過于這個“墾場博物館”了吧!之所以取名為“墾場”,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南下來這里的福州基督徒有著莫大的功勞,那便是開墾這片土地,使得這里現在得以如此繁榮。以此命名,我想是為了紀念先賢們的功勞吧! 起初這間博物館僅僅是一所老舊的牧師樓,但大約在幾年前,新的建筑物落成,博物館以新的面貌與大家見面。在新建筑面世時,我有幸到那兒參觀。步入博物館,我頓時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氛圍,感覺當時人們南下的情景真真切切地就在我眼前。我嘆為觀止。里邊擺放著許多文物,老式麥克風、印字機,照相機等等,充分展示了上世紀的生活氣息。 走出博物館,我仍對里邊的文物念念不忘,或許這就是歷史文化的魅力,能夠讓人對它永世難忘、儲存在記憶深處。 前段時間,我偶然在網絡上看見一個視頻,有關于福州美食——干盤面。幾位年輕女生以唱條的方式描述“干盤面”這道美食。她們的視頻既有創意,搞笑且真實地介紹了這道福州佳肴。果不其然,這支視頻很快就在網上火了,我身邊的人有好一段時間都把這首歌掛在嘴邊。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方式,才得以讓大家尤其是現代小孩認識傳統的福州美食。 猶記得,我還聽我一位好友說過,他們福州人從前有這樣一個習俗。那就是出嫁時,必須要在車上掛個燈籠,直到生子,還得是男孩子,才可以取下來。想想還覺得挺不可思議的。但,正是這些個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不過,隨著時代更迭,這些流傳已久的習俗也就慢慢被人們遺忘了,實屬遺憾。 福州的傳統文化實在觸動我的心弦。如此美妙的文化不應該逐漸消失殆盡,而應該被我們保護并且繼續發揚光大。傳承文化的重任便在我們肩上,我們勢必要努力將這些文化傳承給一代又一代,確保它不會被遺忘。 想想,我對福州的情,已無計可消除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