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換新顏,“愛”永相隨》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錢雪莉 年齡:17歲(女)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許桂彬 選送單位/社團:馬來西亞黃乃裳中學 《“福”換新顏,“愛”永相隨》 幾粒星子墜入深海,隨之躍出一輪驕陽,一晃幾十載倏忽而逝。渺小的事物轉瞬即逝,唯獨滄海桑田歷久彌新。歲月的羽毛掠過時間之河,拂過一片浩瀚星海,在其所經之處皆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我在歲月斑駁深處聆聽到來自家鄉輕柔的呼喚聲,體會到家鄉給予的溫暖與安全感。而這給予我心靈支柱的家鄉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有福之州”,即福州。 我的出生地雖不在福州,但我幼時曾聽我的媽媽說過,她說我們雖身處他鄉,但我們仍然是福州人,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用福州話溝通。但因那時的我過于稚嫩,對這些情感并無過多的感觸,因而也并未深想媽媽言語中那若有若無的情感究竟出自何處。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亦由一個牙牙學語的幼兒成長至今日的我。在這歲月的流逝中,我開始對母親口中的福州話發源地感到興趣,我在想為什么除了我的母語—中文以外,還要學習使用福州話來溝通呢?為什么媽媽和爸爸與我們溝通之時一向都是用福州話,為什么不用中文呢?這種種的疑惑皆化作我想探究真相的好奇心與動力。 從那以后,我便常常不經意地詢問我的祖父有關于福州的歷史,或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從祖父的口中我漸漸了解了福州大致的歷史與變化 。據我所知,福州在幾十年前仍是個小地方,發展水平亦不良好,這樣情況一直維持到七十多年前,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刀闊斧的領導之下,福州人民同心協力,一起艱苦奮斗,終于書寫了擁有壯麗篇章的福州。而其中最突出的篇章是于 90 年代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親自謀劃并制定“3820 工程”“海上福州”等戰略規劃,組織實施“安居工程”等重大舉措,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等優良作風,為福州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 71 年間,福州經濟社會發生了四個重要的歷史性變化,即從一窮二白邁向經濟強市、從紙褙小城邁向宜居新城、從海防前哨邁向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福州雖沒有奢華的外表,但那里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四季常青的榕樹,芬香四播的茉莉、汁多味甜的柑桔、“三山一水”、三坊七巷、壽山石、角梳、閩劇等都是這個城市的標簽。這種種的改變亦讓我這旁觀之人感到震驚與疑惑。震驚的是福州在這幾十年間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變化,但亦是這種變化讓我感到不真實,我開始在想老福州改變了這么多,那居住在那兒的福州人對它的心,對它的愛亦會不會也有所變化呢?而這種種疑惑讓我在參與姐妹校交流與福州冬令營后被打破了。 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曾與一名長輩進行過交流,他驚訝于我會用福州話與他溝通,而在驚訝之余亦開始與我交流有關于祖輩的變化與生活。我想這可能就是福州人對福州的愛吧,這份愛讓他們遇到不相識的福州人之時皆會產生一股難以隔斷的親近之情與熟悉感。而在與同輩的交流之中,我亦感受到了他們的友好與對福州的熱愛,他們熱愛這片土地,熱愛著福州,僅僅因為它是福州,所以熱愛。我想對老一輩的福州人來說,也許對于福州的改變除了唏噓,更多的還是對于家鄉的依戀與熱愛吧。在回國期間,我不斷地思考老一輩的福州人與處于拼搏年紀的福州人或處于青春年華的福州人之間的羈絆與聯系。我想這也許就是“老將不死,薪火相傳”吧。每一位老將都會將自己對福州的熱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其對家鄉的熱愛,亦教導著他們如何去愛這片土地,愛這充滿溫暖的家鄉。 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不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而正是這一群少年,他們終將會隨著世界的瞬息萬變而成為中年人、老年人,最終歸于塵土。但他們仍會將自己的一切教于他們的孩子,讓他們的孩子代替他們繼續將家鄉的熱愛傳遞下去,這便是“老將不死,薪火相傳” 。 即使福州的面貌改變了,但對于他們,對于我們來說,福州并沒有改變,它還是我們所熱愛的鄉土,只不過它變得更加優異了。也許下次你路過之時,人間已無我,但我所愛的福州依然五岳向上,大地江河依然滾滾向東流,而民族的意志,對家鄉的愛依然像增函數般有增無減,永遠向上增長,向著熱騰騰的太陽前進,永不泯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