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17:25:3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進
作品:《記憶中的味道》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吳龍慧(女) 年齡:18歲 所在國:馬來西亞 指導老師:張詠婷 作品由光民中學選送 《記憶中的味道》 關于吃,我總認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食”,要不怎么說“民以食為天”呢。傳統美食背后都有它的歷史故事,都是從各個民族個別的生活背景逐漸發展而來的。而所謂“美食”,那就見仁見智,各有表述了。 一直以來,我最喜歡吃外婆煮的雞湯面線了。小時候,每當家里有人過生日,外婆必定會煮雞湯面線。我總會在旁邊眼不帶眨的盯著,期待面線盡快出爐。看著外婆將面線投入沸水鍋中,待面線上浮后撈起,盛放在碗內,即倒入熱騰騰的香菇雞湯。頓時芳香味美的雞湯面線就大功告成了。香氣四溢的雞湯面線饞得我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我吹涼了面線就迫不及待地將面線塞進嘴里,細如發絲、柔韌、入湯不糊的面線加上香菇雞湯的味道,瞬間在口中四散開來,我幸福地瞇住眼睛。據外婆說,生日時吃雞湯面線象征平安長壽,并且在煮面線時不能等它煮沸了才撈起,不然就糊了。如今,科技日益發達,人們改用機器代替人工制作面線,面線沒有了手工的Q彈不易斷、順滑。手工面線制作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這也難怪面線有著珍貴和特殊的意義。 此外,光餅亦是我小時候常吃的小吃之一。小時候外婆總會買光餅回來給我們這些小饞鬼解饞。熱乎乎剛出爐的光餅香氣誘人,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韌性十足,微焦、微咸的香味在嘴里散開,混合著光餅表面的芝麻香。令我們一個又一個地吃不停,直到飽了才停嘴。光餅一向用木炭烘爐烘烤,把面團貼在烘爐內側墻上,烤上幾分鐘后,香味十足的光餅出爐了。傳統烘焙光餅的方式及過程較為復雜,且產量也少,制作光餅時,必須將手放入溫度極高的烘爐內,因此必須快及準。如今為圖省事及增加產量,許多商家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烤出來的光餅沒有了火炭的焦香味及香脆的外皮,也失去了濃濃的家鄉味,因此想要買到擁有古早味的光餅并不容易。 另外,鼎邊糊是福州著名風味小吃,鼎邊糊是純米漿做的,純米香味,一撥就會破脆,小時候我和家人常一起去吃。還記得在等待時,我總會時不時望向鍋里的鼎邊糊,只見小販將米漿淋置于鍋湯燒開的鍋邊,稍干后用小鏟刮入鍋中,加入香菇、蝦皮、蔥等配料煮成的湯合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尤其是小販自制的魚丸鮮美多汁,入口彈性十足。如今,一些小販為了節省成本,偷工減料并且也沒有確保食材新鮮,導致鼎邊糊的味道不如從前美味,再沒有之前的鮮美可口了。尤其是魚丸,小販為了節省時間,改為用市場購買的魚丸,沒有之前的鮮美多汁了。值得高興的是現在依然還有小販堅持保持鼎邊糊傳統的配方和味道。 慢慢地,我長大了,時過境遷,記憶中的味道再也品嘗不到了,卻依舊讓我回味無窮,記憶深刻。我想,記憶里的傳統美食,是任何現代精致美食都代替不了的。或許,傳統美食是因為它所包含的特殊意義和時代的變遷所留下的,才會讓吃的人感到好吃、懷念和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