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 15:10:5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進
作品題目:《印象·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鄭信宣(男) 年齡:18 所在國家:馬來西亞 作品由詩巫公教中學選送 《印象·福州》 公公的故事總是最多的,但有個故事總是百聽不厭。 在他還小的時候,曾祖父帶著一家大小從福州南來馬來西亞,在船上渡過幾個月艱苦的日子后,終于來到馬來西亞,在砂拉越州的詩巫居住。公公常說那時的日子非常辛苦,天還未亮就要割樹膠,之后還要到田里工作……數年后,公公有了自己的孩子,公公是個好爸爸,為了養家糊口幾乎什么工作都做過了,我曾聽過他在機械廠,船廠等地方上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還是那搬家的故事,所謂的搬家并不是現今認為的搬家,而是用木,繩索等道具把屋子扛起來,從一處搬運到另一處。 我出生在詩巫,詩巫又叫“新福州”,是最多福州人的地方,也是海外福州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地方。這里的華人多,用福州話溝通的華人更多。不論在哪里,都可以聽到有人在說福州話。福州人十分友善,走進菜市場時,都見不到教科書上所形容的戰爭般的討價還價,聽到的都是親切與溫柔的溝通。在咖啡店里,常常會聽到人用福州話談天,尤其是老一輩的人,聊起來就是好幾個小時。福州話也帶給我一種家的感覺。每當從外地回來,下到機場,就會聽見那熟悉的鄉音,聽到這聲音,游子的心也安定下來。 民以食為天,福州美食就是我的天。各樣的福州美食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鼎邊糊,鼎邊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過去的福州人家幾乎都會做鼎邊糊,每到立夏時節,大家都會做鼎邊糊,因立夏時正是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為了一家人吃飽后下田工作,還會與鄰居一同品嘗,借此聯絡感情。我最愛吃的鼎邊糊位于愛蓮街的老字號。這里的鼎邊糊人人愛,也是游子每回家必去之處。我常與家人到這里吃鼎邊糊。這里的鼎邊糊攤歷史悠久,在我爸爸還小的時候就有了。自制的米漿加上老師傅純熟的做法,加入自制魚丸、海鮮、肉類、蔬菜,最后再淋上高湯,吃下去保證還想再吃第二碗。鼎邊糊制作過程繁瑣,盈利也不高,如今卻有許多年輕業者學習制作并售賣鼎邊糊,只為了將這道美食傳承下去。 我們可以安居樂業,其實都有工于黃乃裳先生。1900年,黃乃裳先生在戊戌維新失敗后,帶著家人來到詩巫,召集了數千福州鄉親在詩巫開墾建設,并把詩巫取名為“新福州”。經過一番努力后,詩巫進一步發展起來,并源源不斷從中國吸引大批福州鄉親來到詩巫。后人為了紀念黃乃裳先生的功績,便把詩巫的一條街道命名為“黃乃裳街”,設立了黃乃裳中學,立了黃乃裳塑像,還在黃乃裳先生上岸的港口建立黃乃裳紀念公園。懂得感恩也是福州人的一大美德,除了黃乃裳紀念公園,詩巫還有許多紀念公園如古田紀念公園,福雅各紀念公園等。詩巫福州人念舊、感恩先賢,所以建立了紀念公園提醒自己不忘過去。 福州對我來說或許是種意念,或許是種精神,就是這種精神使得福州人不怕吃苦,就是這種意念使得福州人不畏艱辛。就如黃乃裳先生,我的公公與其他福州同胞,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不顧一切的努力奮斗。流下的每一滴艱苦的汗水,只為了換來家里的溫飽,以及后輩們的幸福。 勤奮精進,親以待人,這,就是福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