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清縣概況 閩清縣,別稱梅,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介于北緯25°55'-26°33',東經118°30'-119°01'之間。東鄰閩侯縣,西毗尤溪縣,南接永泰縣,北與古田縣交界。距省城福州50千米。 閩清縣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和南方雜果基地,橄欖、柑橘生產基地之一,是中國釉面磚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和福建省最大的電瓷出口基地。 歷史沿革 公元785年(唐貞元元年)拆侯官縣西鄉十里設梅溪場,旋升為縣,后改名梅清縣。公元911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與閩江匯合,江水濁溪水清,改名閩清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宋時分為奉政、壽寧2鄉。元明仍沿其舊。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七年)分為升平、和豐2坊和旌良、旌善、綏來、淳化、懷德5鄉。公元1936年(民國25年)劃為3個區,公元1942年(民國31年)并為梅南區,公元1946年(民國35年)劃為梅城、玉文2鎮和白臺、半嶺、金沙、龍峰、合龍、清溪、雙芝、杉村、塒坪9鄉。 1949年仍沿其舊,8月15日解放。 1950年屬閩侯專區。 1956年改屬南平專區。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 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 1961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 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 1983年劃歸福州市,同年劃為17個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3個鎮14個鄉,后增設云龍鄉,并陸續將7個鄉改鎮。 2000年,撤銷省璜鄉,設立省璜鎮。 2004年7月28日,撤銷閩清縣后佳鄉、佳頭鄉并入上蓮鄉。 行政區劃 歷史以來,盛傳閩清自北宋皇佑八年(1063)許將中狀元之后開始分都。據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卷之十五記載,閩清系元代開始設都。全縣設24個都,其中缺十三、十八都,其變化原因已無資料可考。 明代,初期行政區劃沿用舊制,鄉不變,但復分居仁、護仁為兩個里,全縣計2個鄉,9個里,統各個都。奉政鄉轄宣政、金沙、賀恩、安仁等4個里;壽寧鄉轄仁壽、孝順、居仁、護仁、蓋平等5個里。 洪武五年(1372),實行鄉、里(坊)、都、圖制。 奉政鄉宣政里:升平坊、一都、二都統一個圖。和豐坊、十六都、十七都統一個圖。 奉政鄉安仁里:十九都、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統一個圖。 奉政鄉孝順里:六都、四都及三都的一半統一個圖。九都、五都、七都、八都及三都的一半統一個圖。 壽寧鄉仁壽里:十一都、十都、十二都統一個圖。十四都、十三都、十五都統一個圖。 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全縣設2個坊5個鄉。 升平坊:轄縣城(包括縣前鋪、中街鋪、縣后鋪、玉山鋪)和六墩、葭(佳)洋、曹埔、下金、鐘石、下亭、嶺頭、上湖、石榴洋、東坑、祥溪口;陳洋、扶山、塔頭、橋東、柿兜、馬坪、西園等自然村。 和豐坊:轄際上、官莊、臺頭、鄭埔、后壟、前坪、火燒橋、吉溪、土城、潭口;樟邊林、半山里、池埔、尾頭、園頭、溪前、前坪、上宅、馬坑;半嶺、白云寺、西山、前洋、后洋、一爐、苦山、橋頭、大雄塘、尾樓、大塅、里爐、湯下等自然村。 旌善鄉:轄坂中、湖頭、梭羅嶺、巷尾、溪頭埔、田坑、加斜、下山壟、名山寺、沙埕墘、堂邊、坂頭、車墘、下杭、上墩、仁溪洋、墘上、坪下、陳田、楊厝柄、李厝柄、榕坪、上汾、堂下、前埔等自然村。 旌良鄉:轄壢埔、高厝前、鷲峰嶺、功德寺、坑頭、龜洋、爐下;白巖寺、羅坪、山中、鄭地、葫蘆門、礁壟、橋頭;茶口、桐柄、爐溪、坂尾、塔莊、矮樓亭(愛留亭)、柯洋仙;隔頭、地藏寺、積善寺、溪西、溪東、樓仔、下莊、洋頭、蓮宅;橋頭、省汾、楓坪、牛角橋、柴嶺、陳山洋、蘭兜洋、洋里、塘下、水門里;磻亭、四角寨、上院寺、嶺里、墓邊、下店堂、下坂洋、山邊厝等自然村。 淳化鄉:轄洋尾、公厝、坑口、官洋、玉水、際兜、飯洋、芹菜壟、王洋、橫坑;池園、井后、寶山、洋頭、觀音堂、潘亭洋、東峰頭、溪墘里、溪坪、店前、吳厝后、上坑寨、大榮坂、田地、微溪;蓮埔、爐下、田溪寺、來超寺、峰洋、隔頭、田中(林中)、新墘、山頭、下洋、莊洋、石圳、池邊、際頭等自然村。 綏來鄉:轄金沙堂、繼善、下溪、上溪橋、上演、墘面、云際、寶峰、下路、林洋、東坑、橫坑、小園頭、廣坑、大墘菜、下斜、古洋、朱洋山、龍貢隔、澳柄、浪湯洋、湖嶺、人皇寺、鶴林;五峰橋、麗山頭、朱墩、廣濟巖、普賢寺、寶安寺、宮場、田中、溪演、文里壟、白汀、前坂、下黃石、坑口、油瀨(攸太)等自然村。 懷德鄉:轄杉倉、厚錦、云山、洋頭、上祝、下祝、后房、溪源、洋邊、羅橋、渡塘、前洋、后洋、下寮坑、文洋;許莊、殿洋、半嶺、烏山、竹河、高港、崎兜、倉后埔、姜園、上馬;官圳、龍腰橋、南坑、過洋、局里、嶺尾、橋頭、墓壟、恭竹居、山限、橫路、東山;感德洋、祭山寺、光南竹、前場、祭源、小際、溪坪、大王坑、后柿、上地元;湯壽橋、巖頭、溫湯、四保、理北山、官山、曲坑、牛墘、桔林、槐林、圳石、馬洋、潭津尾、馬坑、下保、李家義、半嶺、北壟、山頭頂、高洋;桃園、潘宅、洋尾壟、前洋、后洋等自然村。 后因在縣屯糧,另立一鄉。乾隆二年(1737)將海防屯糧割歸在縣,又立一鄉,鄉名和轄地已無法查證。 民國時期,初仍襲清制。 民國4年(1915),全縣設5個區7個保衛團:第一區第一團轄一、二、十六都;第二區第二團轄三、四、六都;第三團轄五、七都;第三區第四團轄八、九、十都;第四區第五團轄十一、十二、十五都;第六團轄十四、十七都;第五區第七團轄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都。同時,在區以下設保,保以下設甲,甲以下設牌。 民國17年9月,實施《縣組織法》,全縣設5個區公所。民國23年5月,實行保甲制度,區公所之下設保、甲。民國25年8月,撤銷區公所,改設區署,全縣設3個區署,30個聯保,187個保,2071個甲。民國27年12月,區署不變,全縣調整為19個聯保,142個保,1665甲。民國29年6月,區署不變,撤銷聯保,建立16個鄉鎮,保甲不變。 2008年,閩清縣轄11個鎮、5個鄉: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莊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云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 文化 折疊文化氛圍 閩清縣文化繁榮,各種文化組織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閩清文藝界品牌象征的?閩清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折疊文化名人 閩清縣人才輩出,文化名人眾多,涵蓋范圍廣,不僅僅有福建本土的第一個狀元許將,還有著蕭德藻,黃乃裳等古代與近代文化名人,當代文化名人也不少,例如?吳孟超,?林如求等。 古代文化名人(列舉) (1)許將 ,福建閩縣(今福建閩清)人。他生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佑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狀元,年僅27歲,是歷史上福州地區第一個狀元。其人文武雙全,廉潔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擔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等職。 (2)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時為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他與楊萬里在湖南零陵旅舍中認識(據葉渭清《楊誠齋年譜》),言論契合,遂定交為友。次早,德藻動身,作詩為別,萬里也和詩一首。德藻對萬里說:"我們定交有如定婚一樣,應各留一詩為證。從此,二人成為詩友。但德藻早已淡于功名,無意做官。光宗朝,廣西提點刑獄缺員,楊萬里曾推薦他擔任,宰相王淮說;"我深知蕭東夫的性格,我曾請他作杭州太守,他稱病不就,不必說更遠的廣西了。"紹熙二年(1191年),德藻既喪妻又失去兒子,既貧且病,但仍耽好作詩,苦吟不輟,后來曾一度到福州,擔任福建安撫司參議的閑職,卒年不詳。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說道:"如果蕭不早死,即楊萬里猶出其下。"可見他在南宋詩壇上的地位。 (3)黃乃裳 (平話字:Uòng Nāi-siòng,1849年-1924年9月22日),原名久美(也有寫作玖美、九美),字紱丞,號慕華,晚號退庵居士。福建福州閩清六都湖峰(今坂東鎮湖頭村)人,基督徒。是中國清末民初的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現代文化名人(列舉) (1)吳孟超?(1922年8月31日-),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著名肝膽外科專家。1922年生于福建省閩清縣,馬來西亞歸僑,1949年畢業于同濟大學醫學院。擅長疾病肝膽疾病的各種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擅長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2)林如求?, 1947年1月生,福建閩清人,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副秘書長,福建省文聯第四屆委員,《故事林》雜志副主編,副編審,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福建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自然環境 折疊地質 閩清屬于中國江南古陸的一部分,由前震旦紀構成褶皺基底,中生代時期強烈的燕山運動形成了新華夏構造體系,奠定了現代地質面貌的基本格局,其區域構造線以北東向和北北東向為主,控制了全縣山脈、水系的展布和礦藏的分布。 折疊地貌 閩清縣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丘廣布,平原狹小,層狀地貌明顯。 閩清地當閩中大山帶戴云山脈和閩北山帶鷲峰山脈的交接地段。縣境內的閩江以南為戴云山脈東北麓,山嶺綿亙于邊境,由于梅溪強烈下切,丘陵廣布,有坂東、白中、塔莊、池園等河、谷平原,坂東平原為全縣之最;北部系鷲峰山脈南麓,地勢急劇上升,千米山峰遍布,山嶺逼岸,坡陡壁峭,盆谷相間,東橋谷地最大。 全縣地勢:四周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尤以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地勢最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多盤踞于這些地帶,并且隨山脈、溪流的展布,整個地勢具有從四周山地向中央的閩江、梅溪河谷逐漸降低的趨勢。 折疊氣候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地形地貌錯綜復雜,生態環境不同,一年四季差異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3~4月上旬氣候多變,冷熱無常,春播常遇低溫陰雨,春末多陰雨,時有冰雹和洪澇災害出現,個別年頭遇春旱。夏季,初夏處于梅雨高峰期,多發生洪澇災害,梅雨結束后天氣晴熱,午后時有大風、雷陣雨和冰雹。臺風在沿海登陸時多帶來暴雨,少臺風年份多出現干旱。秋季,一般天氣晴好少雨,氣候干燥,秋溫高于春溫,常發生干旱。高山地區10月末,平原11月中旬后出現初霜。冬季,天氣寒冷,多刮西北風,晴天夜間常有霜凍出現,山區冬末春初時有降雪,千米以上山峰則有積雪。 折疊物候 根據縣氣象和農業部門60至80年代觀察記載的縣內某些生物受氣候和其他環境因素影響而出現的不同現象的資料整理。植物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樹和花卉。糧食作物中的早、晚稻,主要觀察坂東、白中平原地區;中稻觀察下祝、桔林山區。大豆主要觀察東橋、金沙、省璜鄉;花生、芋和西紅柿觀察白樟、云龍鄉。果樹和花卉主要觀察梅城、梅溪一帶。動物主要觀察燕、布谷鳥、青蛙和蟬。燕,3月中、下旬從南方飛來,營巢屋內檁上或檐下,秋末霜降后飛回南方。布谷鳥,又名大杜鵑,4月中旬初開始鳴叫,說明農事到了播種季節,6月下旬終鳴。青蛙,4月中旬始鳴,10月下旬終鳴。蟬,5月初旬始鳴,10月下旬終鳴。 資源 礦產資源:縣境位于閩東南沿海火山巖帶中部,巖質為中酸性碎屑熔巖,屬火山碎屑巖和火山碎屑沉積巖系,已查明的礦藏有14種。 高嶺土(瓷土) 為縣內蘊藏量最大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池園、白中、白樟、上蓮、佳頭,還有東橋、省璜、雄江等地。經省地質五隊、省冶金廳地質隊、省區劃測量隊和縣地質部門1961、1981和1982年勘察,為風化熱液型,預測儲藏量達1680.75萬噸,加上未探明的十多個礦點,總儲量在2000萬噸以上,其中儲藏量在百萬噸以上的有珠中、后寨、福斗、白汀、上寶山等礦點,不僅數量多,且質量好。葉臘石 產地在白中鄉保林和坂東鎮水井后,經省冶金廳地質隊1960年普查,為熱液型,可生產各種耐火材料,儲藏量153.5萬噸。 石英:產地在金沙的浪湯洋、古洋,東橋義窯,云龍鄉的前坪和梅城鎮的白石坑。經縣地質勘察,為熱液型,儲量22.15萬噸。 錳鐵:產地在下祝鄉的后洋村。1960年省冶金廳地質隊普查,為風化型,儲量達23.8萬噸。 磁鐵:產地在下祝的前洋和白樟的下爐,為中高溫熱脈型。經縣地質部門1961年踏勘,儲量為36萬噸。 鐵砂 主要產地在金沙鄉的鶴林、鶴垱、光輝、廣峰一帶和東橋鄉的溪沙等村,為殘坡積砂礦及沖積砂礦。經省區劃測量隊1961年踏勘,儲量為300萬噸。 鎢礦:分布在下祝鄉杉村黃土崗一帶。1979年縣地質部門踏勘,為熱液型黑鎢礦--石英脈,估計儲量為500噸。 鈷土:分布在上蓮鄉尾山溪坪和白中鄉的前坂村。經縣地質部門1958年初勘,為風化型,儲量490噸。 石灰華:產地在塔莊斜洋。1979年經縣地質部門踏勘,為淋積型,儲量1.6萬噸。 黃金礦:分布在下祝鄉后嶺。1981年經省地質隊普查,為中溫熱液及中低溫熱液型,但含量少,達不到工業品位。 銅礦:分布在池園鎮井后村。1978年經省地質五隊現場鉆探,為熱液型,面積大,但含量少,達不到工業品位。 黃鐵礦:分布在桔林鄉的馬坑村。1961年經省區劃測量隊踏勘,為熱液脈型,儲量尚無數據。 泥煤:分布在金沙鄉的云際村。1976年經省地質五隊普查,為沉積型,儲量16.35萬噸。 花崗巖:為建筑用材,主要產地在安仁溪一帶。1961年省區劃測量隊踏勘,蘊藏數量大,石質好。 經濟 折疊綜合 2008全年生產總值6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財政總收入6.1億元,增長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5億元,增長7.1%。工業總產值81.0億元,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85億元,增長17.8%。農業總產值19.6億元,增長4.5%。出口總值(海關統計口徑)6513萬美元,增長27.5%。實際利用外資130萬美元,增長10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增長1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84.15億元,比增11.9%。含水口財政總收入11.18億元,比增4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4億元,比增49.5%。不含水口財政總收入8.55億元,比增36.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8億元,比增47.9%。工業總產值118.52億元,比增1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5.79億元,比增19.3%。農業總產值25.90億元,比增4.4%。海關出口總額8315萬美元,比增11.6%。實際利用外資222萬美元,比增3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17億元,比增6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2億元,比增18.1%。農民人均純收入6954元,比增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比增11.4%。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106.42億元,名義增速11.88%,實際增速13%。地方政財收入4873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9.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63億元,經濟分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59元。 折疊農業 閩清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適中,生物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生產頗為有利。 新中國建立前,廣大農民長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交通不便,經營單一,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落后,糧豆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1949年,全縣糧豆總產量僅26366.85噸,平均畝產86.5公斤,糧食不能自給。 新中國建立后,閩清農業生產雖有過波折,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經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土地,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從而解放了生產力,加上政府執行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農業政策,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良種,施用化肥,開展科學種田,提高了生產水平,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有較大增長。1955年全縣總產43167.45噸,畝產139.5公斤,比1949年分別增長63.7%、61.3%。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改善了生產條件,但由于主觀主義瞎指揮、定高指標、刮浮夸風和"共產風"等"左"的失誤,一時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1960年,全縣糧豆總產下降到37913.6噸,比1955年下降12.17%。1962年開展整風整社后,糾正了"左"傾錯誤,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億斤大關。"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農民多種經營,忽視經濟規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總產長期在1~1.4億斤左右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調整農業政策,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又得到發展,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79~1983年連續5年增產,1983年產量達117453噸(為歷史最高年份),農業總產值達6346萬元,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農村畜牧業相應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也得到促進。因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等原因,1987年全縣糧豆總產為116522噸,畝產544公斤,分別比1983年減少5.1%、3%;但總產值達8496萬元,比增33.8%。閩清糧食作物以谷物為主,1987年,水稻占耕地總面積的92.75%,其次為大豆、甘薯。經濟作物有茶葉、花生、甘蔗、煙草、中藥材等。園藝作物有柑桔、橄欖、蔬菜、白地瓜、西紅柿、蕉芋等。其他作物有紫云英、食用菌等。 2008全年,閩清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3萬公頃,種植蔬菜1.25萬公頃,栽培食用菌9595萬袋,造林面積0.32萬公頃,建成梅溪等名優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200公頃;梅溪檀香橄欖等5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引進了臺灣超甜玉米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項目;19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組織實施金沙、白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666.67萬公頃。完成牛頭洋等3座水庫除險加固。新建38處人飲工程和102個山地蓄水池。 2010年通過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資金1203萬元,推廣再生稻3.6萬畝,建立超級稻示范片6萬畝,年糧食產量8.56萬噸,比增2.1%。積極扶持發展特色農業。新植油茶5000畝、金銀花5000畝,新建優質茶園200畝,建成桔林鄉100萬袋反季節白木耳、上蓮鄉700畝菌草、雄江鎮10萬袋靈芝等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立恒大、綠嘉等3個設施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新建成標準蔬菜大棚315畝。引進臺灣雪蓮果等一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項目。上蓮鄉臍橙、東橋鎮金針菇等9種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 折疊工業 南宋時期,閩清就有手工業作坊生產陶瓷。明代為福州府3個產鐵縣份之一。清代、除陶瓷、煉鐵外,還有鑄鍋、土紙、紡織、榨糖、釀酒等生產。 民國時期,縣內陶瓷生產開始向細瓷、藝術瓷發展,出現小型水、火力發電以及碾米等現代工業雛形。但至1949年底統計,全縣工業產值僅55.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 新中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私營工業、手工業恢復生產,并著手創辦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工業全部公私合營,手工業組成紡織、碗瓷、鐵竹木、縫紉、皮革、制鞋、建筑等生產合作社。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29.13萬元,比1949年增長4.98倍。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民"大煉鋼鐵",大辦"五小"工業,全縣一轟而起,辦起全民企業76家。由于違反客觀經濟規律,加上多數廠場設備簡陋,原料缺乏,產品粗劣,經濟效益不佳,在1961~1963年國民經濟調整時大部分停辦,至1963年底只剩14家,工業總產值比上年有所下降。1964年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業受沖擊。1968年11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后,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經過整頓,原有企業的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并在不到5年內,先后籌集1000多萬元資金,新建縣合成氨廠、化工廠、水泥廠、鋼鐵廠、翻胎廠、水泥制品廠和耐火材料廠等7個企業,使本縣工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至1978年,縣內27個全民所有制和20個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企業總產值達3313.15萬元,比1949年增長60.2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落實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調整縣內工業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從實際出發,立足本縣資源優勢,新建縣味精廠,擴建縣造紙廠和第一、第二瓷廠等骨干企業,使全縣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87年,縣內全民所有制和縣屬集體所有制的工業計58家(含中外合資經營企業1家),職工8190人,工業總值848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6倍,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9.9%。鄉鎮企業,由1978年的495家發展到1987年2330家,總收入13511萬元,比1978年增長10倍,超過縣屬工業總產值59.17%。 20世紀80年代,縣內工業門類有陶瓷、冶金、電力、化工、造紙、機械、建材、釀造、食品、印刷、紡織、塑料等19個,產品有日用瓷器、建筑用瓷、高低壓電瓷、碳酸氫氨、矽鐵、水輪機、水泥及水泥制品、機制紙及紙板、耐火材料、雨傘、味精、蜜餞、海藻酸鈉、塑料制品、翻胎、服裝、家具等700余種,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日用瓷器、電瓷、機制紙、海藻酸鈉、工藝竹編、雨傘、味精、山蒼籽油、鎢砂、鉀明礬、瓷土、矽鐵、蜜餞等16種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工業品外貿出口總值達991.53萬元,占全縣外貿總值的93.78%。 2008年,全縣47家規模以上建陶企業年創產值29.6億元,其中5家建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30家規模以上電瓷企業年創產值7.8億元。新東方陶瓷等18家企業實現增資擴產,新上億邦等3個工藝品項目,雅順板材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修訂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若干意見》,表彰了2006年度實施品牌戰略先進企業17家。紅葉、旭日陶瓷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歐美陶瓷等5項產品獲市產品質量獎;金盛公司"金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金陶公司"凱佳麗"等5家企業的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2010年全縣工業區共會審27個擬入區發展項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新上大業、盛利達、聯興等3家新型建材項目,引進聯合電工電瓷、萬騰電瓷附件等一批電瓷項目。全縣在建和新建工業項目27個,總投資12.98億元,其中新豐陶瓷擴產、匯農食品等項目已建成投產。34家企業共投入2.2億元實施技改,其中金盛鋼業完成煉鋼車間技改,年新增產值4億元;小神龍表業啟動二期項目,年新增產值1億元。積極推進陶瓷企業清潔生產,豪業等6家建陶企業和百納等10家電瓷企業改用天然氣,財政兌現企業使用天然氣補助補貼177.5萬元。金陶、中陶等3家企業安裝了軌道式鍋爐煤耗效率測量裝置,燃煤節省率達10%以上。 社會 折疊社會事業 2008年共實施科技星火項目5項,開發新技術、新產品10項,專利申請量33件,引進推廣使用先進技術15項。組織瓷鄉藝術團等文藝演出48場次,改造完善池園、云龍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10個村級圖書室和10個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完成18個省級、13個縣級全民健身點建設,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池園陶瓷手工制作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清籍運動員劉思雅獲得了第12屆世界特奧會柔道冠軍。 折疊城鄉建設 新中國建立前,縣內城鄉街道都很狹窄,路面多鋪河卵石,且店屋矮小簡陋,環境污穢,長期無大改觀。農村民房建設相對尚較講究,尤其大宅第和火墻厝建筑規模聞名遐邇。 20世紀50年代后,人民政府在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同時,致力于城鄉建設,設立城建管理機構,進行規劃布局。縣城和鄉鎮政府所在地普遍拓寬街道或建設新街,部分新街已鋪水泥路面,設下水道,裝置路燈,并改善了給水供電條件。城鄉居民居住狀況也有明顯改善,住宅不少由老式瓦房變為新式樓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頂樓房到處可見。建筑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具有建筑和裝修10多層高樓的施工能力,承建工程遍及閩、贛各城市,遠達廣東、內蒙古等省區,贏得較好的社會聲譽。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各種機動車輛的增多,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及人們消費結構的變化,環境污染問題日見突出。70年代初縣建立環境保護機構,開始全面規劃,抓監測并進行分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此項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008年,閩清縣121縣道白云山林場至雄江梅洋段和白中普賢至坂東鹿角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車;123縣道東橋段和上蓮至后佳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硬化農村公路105千米,全縣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達99.3%。完成潭口停車場加油站和綜合服務樓主體工程建設。新建成東橋等4個鄉鎮客運站和58個候車亭。完成白樟等3個鄉鎮的1∶1000地形圖測繪和總體規劃修編。城西拆遷改造區一期項目1.07公頃土地成功掛牌出讓。學林苑、聯通營業大樓、西大路改造等一批項目啟動建設。安裝了20個全球眼監視器和15個市政消防栓。改擴建了塔莊35千伏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城鄉供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新植珍貴樹種苗木13萬株,完成福銀高速公路閩清段兩側一重山造林綠化666.66萬公頃。 教育 閩清古有家塾、庠序以施教。宋代縣學、書院接踵而起,文治超越。 閩清縣政府 前古,縣內人才輩出,許將首中狀元,繼而黃唐、鄭自誠也先后"大魁天下",全縣中進士者達137人。元、明、清3代均興社學,勸農立社,封建教育及于鄉村。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詔布"廢科舉、興新學",始現近代辦學新形式。 民國初(1912~1913)實施"壬子·癸丑"學制,縣內辦有3所中學、8所小學,學生數575人。抗日戰爭時期,福州有11所大中專院校內遷閩清,促進縣內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學前教育、成人教育、師范教育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教育制度,致力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中小學布局作了合理調整,并重視成人教育,大力普及文化、掃除文盲。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發展較多,但由于師生經常參加集體勞動,教學時間無保證,學生文化質量下降。1963年后強調多種形式辦學,對中小學加強管理并確保其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質量逐步回升。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教育機構陷于癱瘓或半癱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教育與科技被擺在戰略重點的位置而得到空前重視,學校工作回到"以普及為重點,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全縣教育事業面貌日新。1978年該縣經省、地區檢查驗收,實現基本無文盲縣。1981年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把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重點,將4所普通中學改辦為職業中學,并成立"電大"工作站、"自學考試"機構和職業培訓中心等,形成較完整的教育體系,使全民科學文化水平明顯提高。普通教育也同步發展,1984年經福州市人民政府驗收,全縣中小學"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到省教育廳二類要求。1985年又實現鄉鄉達標,達到省教育廳規定的一類要求。1987年,全縣有中學11所(其中完全中學4所),學生12923人;小學407所,學生41590人;幼兒園241所,在園幼兒10337人。 閩清實驗小學 2008年,閩清縣進一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城關中學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2萬平方米農村小學實施危房改造,完成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擴建;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惠民政策,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交學雜費,免費發放教科書2.4萬人,免除195名寄宿生住宿費1萬元,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費37萬元。華僑捐資助學1000多萬元。 旅游 白巖山景區景點介紹: 在閩清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三溪鄉上洋村和山墩村,因山上巖石色白如玉而得名。山以巖景著稱,據說方圓10余里內有巖景105處,故又稱百景巖。最高峰為玳瑁頂,海拔1237米。 主要旅游景點有白巖寺、懸魚洞、龍洞、"南蛇出洞"、"鯉魚上天"、"童子拜觀音"、"田螺曬日"、"美女妝鏡"、"春筍破土"、駱駝巖、飛來橋、伽藍床、搗藥臼等。 白巖寺在白巖山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巖石上。始建于唐代,現存大殿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勢險要。 白巖寺寺后有仙君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筑,建于巖穴內,建筑年代已無可考。寺下方有玉皇殿,是天然巖穴,頂壓一石,高約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頂,殿內舊有玉皇造像。 懸魚洞在白巖寺西菩陀巖下。有東西兩個洞口,洞深約2丈,高寬各1丈多。洞頂懸一石,長七八尺,尾削頭尖,中間扁平,其狀如魚,虛空欲墜,故名。菩陀巖頂另有一石如魚,昂首向天,凌空欲飛,稱"鯉魚上天"。 美女妝鏡又名"玉鏡"、"仙人鏡",在白巖寺西1公里。在懸崖上兀立著一塊高10余丈的巖石,其間有長七八尺,寬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遠望好像一面長方形明鏡鑲嵌在崖壁上。 龍洞離石鏡約百米,寬丈余,深百米,由巖底直通巖頂。洞右側突出一塊怪石,狀如龍頭,眼、鼻、齒、須活靈活現,好像欲躍出洞的巨龍。每當白云籠罩,團團白霧便從洞口吞入,又從洞頂飄浮而出。 南蛇出洞在白巖寺東。懸崖上有石突出,狀如蛇頭,凝神望去,有蠕動之感,如南蛇出洞。 除此之外,還有黃楮林溫泉景區,宏琳厝等著名景區。 ![]() 鳥瞰圖 ![]() 閩清縣城 ![]() 梅城鎮 ![]() 水口大壩全景 ![]() 閩清縣溫泉 ![]() 閩清縣全景 ![]() 高嶺土 ![]() 白巖山景觀 ![]() 白巖寺 ![]() 白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