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概況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省會福州市西南側,位于北緯25°47′35″—26°36′28″、東經118°52′10″—119°25′31″之間。東部、東南部與福州市、長樂市相鄰;西部、西南部與閩清、永泰縣交界;南部與福清市接壤;北部、東北部與古田、羅源縣毗鄰。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橫貫縣境中部,在境內流長100.4公里,把縣境分割成江南、江北兩大塊。北岸的沿江鄉鎮有小箬鄉、白沙鎮、甘蔗街道、荊溪鎮;南岸的沿江鄉鎮有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尚干鎮、祥謙鎮。閩江流至南臺島淮安時,分為兩支,俗稱南港、北港。南港又統稱烏龍江,繞經上街、南嶼、南通三鎮與大樟溪會合,再流經祥謙、尚干后出境,到馬尾與北港匯合,越閩安鎮流入東海。 江北的山地屬鷲峰山的東伸支脈,山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鄉、大湖鄉,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其次為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為1384.9米,再次為廷坪鄉后溪村的獅頭蒂,海拔為1337.7米;江南山地屬戴云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于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干、祥謙、青口等鄉鎮,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著名的山峰大帽山,在鴻尾鄉境內,海拔1237.7米。 閩侯全境南北長89.7公里、東西寬55.75公里,土地總面積為2136平方公里(折320.33萬畝)。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閩江流域從洋里、鴻尾、白沙起,向東至尚干逐漸平坦開闊,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3—10米。所以,閩侯縣地貌分為五種類型: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臺地平原。中山、低山合稱為山地,共有面積223.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9.9%;高丘、低丘又統稱丘陵,全縣丘陵總面積為37.8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8%;臺地平原總面積為58.5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3%。 八閩首邑 閩侯縣歷史悠久,從荊溪壇石山、竹岐莊邊山、白沙溪頭山、小箬牛頭山等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聚居,從事漁獵等生產活動。閩侯縣建治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侯官縣,為閩地始設5縣之一。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更名為閩縣。唐武德六年(公元623)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今長樂市)、溫麻(今連江縣)。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后為閩清縣)。明清兩代,閩縣、侯官縣同屬福州府,縣城同設于福州城內。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侯官縣兩縣合并,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閩侯由此而得名。1944年,因逝于重慶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是該縣祥謙鳳港人,國民政府決定將閩侯縣更名為林森縣。1946年,劃出縣治大部分城區設福州市,從此縣、市分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二年,即1950年4月復名閩侯縣。隨后,鼓山、蓋山、義序、馬尾先劃屬福州市;后又有建新、亭江、瑯岐、城門劃屬福州市郊區。“八閩首邑”之稱便由此而來。 歷史沿革 閩侯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八閩古縣,從西漢建置冶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縣治亦隨著區域的拆分并合和縣名的易改不斷地變遷,以至今日有“老縣新城,大縣小城”之說。縣治如此頻繁的遷徙,這是我省其他縣所少見的。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朝無諸從諸侯滅秦,又佐漢擊楚有功,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立都于東冶(今福州),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冶縣,縣治設在福州鼓樓區屏山東南麓,這是福建政區建置史上第一個縣。《宋書·地理志》亦有記載:“漢武滅閩越(國),徙其民于江淮間,虛其地。后有逃遁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名侯官。晉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分置原豐縣,列為首邑。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原豐與侯官合并為東部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東部侯官為原豐縣,十二年,更名為閩縣。閩縣之名由此開始,縣治在閩都坊內,也就是今東大路省立醫院附近。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侯官與閩縣,分治城內。此時,閩縣縣治仍在舊址,侯官縣治則設在侯官坊,今道山路省婦幼保健院內。不久侯官又撤銷了。 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復設時,侯官移治于閩侯縣上街鎮侯官村。明王應山《閩都記》記載:“侯官市,古縣治也。唐武德六年,置縣螺江之北。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遺民廛居,城市里社,巍峨,有石塔臨于江濱,其山名龍臺,與赤塘山并峙。”但王應山把唐武德六年剛設縣時曾一度設治于侯官坊這段歷史略寫了。明曹學佺《侯官市》詩云“解纜已更市,榜歌猶未殘。鎮村垂桔廟,拍水漂麻竿。日瀉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驛樓經再宿,亦覺別情難。”是對侯官古縣的生動描述。如今,與侯官縣治同期建筑的城隍廟以及鎮國寶塔等文物古跡尚在,均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唐貞元八年(792年)侯官縣治由侯官市再遷入福州城,初名“侯官坊”。南宋時,里中為官者以補日久不能得缺,感到不吉利,請求改名“官賢坊”,俗稱“侯官縣前”,即在今澳門路口省衛生學校。唐元和三年(808后)并侯官入閩縣,五年,復析閩縣置侯官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閩縣畫疆,不啻百里,戶逾二萬,吏思簿籍,繁征輸遠”,乃析閩縣9鄉置懷安縣。此時,閩縣、侯官、懷安三縣皆隸于福州威武軍。今上渡三縣洲即為當時三縣所屬閩江河道沖積洲。懷安縣治初設在芋原江北30里的荊溪鎮桐口村。 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州轉運使丁謂奏移懷安縣冶于城西北25里的南臺島北端懷安村,改“閩越亭”為縣衙署。這里山巒秀拔,有巨石冠山巔,高大坦平。昔日洪山橋未建,懷安就已砌筑一座橫跨閩江的大橋,至今江邊還有“大橋頭”的地名,足見當年渡口繁華的景象。南宋理學家朱熹有《晚發懷安》詩云:“掛帆望煙渚,整衣棹別津。風水云已便,我行安得停。”據《閩書》引舊志云:“石歲覺增長,后因火不長”等奇跡,是早期海岸線上升的記載。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懷安縣治—度移到縣治西,不久又迂回原址;因元時懷安常被閩江水患所沖刷,土崩地陷,在元至大年間(1308-1311年)再度移至城西澄瀾閣舊址,即今渡雞口一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閩縣縣治遷至府治東南秀實坊內的凈業寺故址,即今鼓樓區旗汛口,俗稱“舊閩縣”。三年,侯官重建官賢坊衙署。十二年,懷安縣治移于古羅城永安門外,今福州鼓樓區三角井一帶。到明萬歷八年(1580年)懷安縣又并入侯官縣,其縣治廢。懷安自閩縣析出到最后并入侯官縣,共歷時598年。清順冶二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稱帝福州,改福州府為天興府,三年復原名,閩縣、侯官兩縣皆為其所管轄。清順冶十八年(1661年)閩縣縣治移建九仙山麓(即于山),衙址在今法海路福州警備區司令部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侯官縣在大湖置分縣丞,衙址在今大湖鄉政府東北面。民國《閩侯縣志》載:“丞廳舊在縣治內中,雍正十二年移駐大湖”。縣衙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前二進毀于1958年,現僅存后衙。后衙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外圍風火磚墻,建筑面積約有300平方米,衙大柱粗梁,碩實莊嚴。衙東置有一棵粗壯高大的桂花樹,與縣衙同齡,蔥郁茂盛,香清益遠。大湖分縣衙于1989年列為閩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雍正十三年(1735年),閩縣也山長樂縣營前分設縣衙。 民國元年(1912年)5月5日,原閩縣和侯官縣裁撤,合并為“閩侯府”’,歷時5個月多。今尚干鎮鳳港村渡口榕樹下有一方形花崗巖石路標,正面陰刻“閩侯府轄鳳港鄉”,兩側分別陰刻“東往尚干鄉”、“南往坊口”等字樣,為當時留下之文物。以后撤銷府、州、廳建制實行省、道、縣政制,閩縣、侯官縣歸東路道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閩、侯官兩縣合并為閩侯縣,閩侯縣名從此始,縣治設在原福州府衙署內,即今鼓樓區鼓西路省地質礦產局院內。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翌年,國民政府決定將閩侯縣改名林森縣。抗日戰爭時期,因福州城兩度淪陷,縣治先后遷至南通古城、建新洪塘、大湖郎官、洋里小箬等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遷回福州西澗,治所在今白馬路假肢廠。 1949年8月17日,閩侯縣人民政府在西澗接管舊縣府。1949年9月,縣政府遷往今倉山區建新鎮義序村。1950年4月,縣府遷往尚干鎮,復名閩侯縣。1953年5月,縣政府遷至福州郊區螺洲,,1970年9月縣政府遷至甘蔗。甘蔗原為閩江沖積洲,唐代稱瀛洲。后由于河道變動,江水將其一分為二;又由于當時沙洲多種甘蔗、橄欖、柑桔等多種作物,因而將所分二洲,名柑洲、蔗洲,隨后泥沙淤積,又合二為一,各取兩洲首字定名為“柑蔗”。民國以后又把“柑”寫作“甘”。雖然閩侯縣城現在還是一個不大的城區,但近年來,閩侯縣委、縣政府正認真實施縣城新區規則,加快縣城建設步伐,努力營造整潔、優美、有序的城市環境,實現“融入大福州,打造百強縣”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