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江概況 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東與臺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南扼閩江入海口,北控閩浙通道,區位條件十分突出。連江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古閩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于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縣,距今有1730多年歷史,為福建最早設置的5個縣份之一,始稱“溫麻縣”,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稱連江。因縣域形似展翅鳳凰得名“鳳城”,雅稱“閩都金鳳”,寓意吉祥。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溫和,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如今,連江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轄22個鄉鎮277個村居,人口66萬。 區位優勢明顯 連江是國務院首批沿海開放縣份之一,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前沿,省會城市“半小時經濟圈”內,是福建省乃至東南沿海的一個大通道。與臺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最近處僅距馬祖列島8千米,黃岐半島設有臺輪停泊點和對臺貿易點,是未來海峽兩岸實現“三通”的先行區。連江交通便捷,距福州城區28公里,距長樂國際機場47公里。境內有“三灣”(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七條通道(溫福鐵路、沈海高速、沈海高速復線、104國道、201省道、福州東南繞城高速、福州西繞城高速)貫穿全境,已開通城關、貴安、琯頭、丹陽、馬鼻、浦口六個高速互通口,并設有連江火車站、透堡鐵路貨物中轉站。新規劃濱海大通道、福州北二通道、沈海復線等三條干線正在建設,屆時還將開通飛石、可門等兩個互通口。縣城到可門港通港大道全程23公里、寬60米,主車道為雙向8車道。 基礎設施完善 物流方面,連江縣整體現代物流業發展態勢良好,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港口、航運企業參與區域物流建設。目前有省能源集團可門物流公司、印尼三林集團投資的福能萬業物流、新加坡普洛斯工業物流、正祥國際物流等企業入駐,極大提升我縣乃至福州外港的吞吐量和港區倉儲、海運物流運輸能力。 供水方面,全省第六大江敖江貫穿全境。從塘坂可門港引水工程日供水30萬噸,一期按15萬噸規模已先行建設,5萬噸水量已達縣城。 供電方面,擁有55萬伏變電站1座,22萬伏變電站2座,11萬伏變電站10座,35千伏變電站5座。總投資320億元裝機容量1040萬千瓦的可門火電廠,目前已有四臺共24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機組發電并網,為連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能源。 通訊方面,城鄉通信網絡完備,通訊便捷發達,程控電話容量168萬門,移動通訊網覆蓋面達100%。 港口碼頭資源 連江縣兼得河口港與海港之利,目前可重點開發利用的有閩江口的粗蘆島河口港和可門深水海港。粗蘆島位于閩江口南岸入海處,可利用岸線6公里,規劃布置第三代集裝箱泊位9個、5萬噸級散雜貨泊位4個,是福州馬尾港向閩江口拓展的理想選擇地。位于羅源灣南岸的可門港,為福建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港區水域穩靜,不凍不淤,可避12級以上大風。灣內水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平均寬度9公里,最大寬度約15公里,縱深約25公里,平均水深在-30米以上,天然利用水深最大達-80米,可全天候通航10-3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舶。港區碼頭臨時開放已獲國家交通部批準,從2007年1月1日起國際航行船舶可臨時停靠可門港港區,航道寬約2公里,主航道為30萬噸級,是全省最大的航道,2014年港區年吞吐量達4660萬噸。 全國水產大縣 全縣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8公里,大小島嶼122個,10米水深線內淺海面積41.5萬畝,灘涂面積17.56萬畝。全縣擁有極為富饒的海產資源,海洋魚類達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90多種,水產品總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二位,擁有“中國鮑魚之鄉”美稱。 旅游資源豐富 境內山、海、島、江等資源兼俱,加之1720多年的建縣歷史,流傳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目前,全縣擁有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江口“五虎守門”和“雙龜鎖口”、定海灣古沉船遺址、含光塔、長門古炮臺以及林森藏骨塔等名勝古跡名聞遐邇,黃岐半島戰備時期遺留下的眾多軍事設施神秘撩人,青芝百洞山是福建省五大名山之一,自古素有“寺產靈芝聞海外、山稱百洞重江南”和“武夷姥曲溪、青芝百洞山”的美譽。目前已開辟閩江口風景名勝、貴安溫泉生態游、黃岐半島濱海戰地風光旅游等三條旅游線。連江是“中國溫泉之鄉”、“全國十大溫泉休閑基地”,地熱資源豐富,為福建省第二個縣級溫泉城,縣內潘渡貴安村和敖江岱云村都蘊藏著溫泉資源,其中貴安是全國地熱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之一,日開采量約10000多立方米,水溫高達82℃,為硫酸鈉類型水質,含有數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礦元素。貴安溫泉旅游開發區正在快速建設,以溫泉游為重點的旅游品牌創建取得重大突破,貴安兒童成長體驗館、海洋世界建成,貴安新天地休閑旅游度假區、貴安溪山休閑旅游度假村獲評國家4A級景區,青島啤酒夢工廠獲評國家3A級景區,年游客人數超過兩百萬人。 僑臺人文優勢 連江近臺鄰馬,黃岐半島與馬祖最近處僅8000米。馬祖列島歷史上隸屬我縣管轄,目前臺灣在馬祖島設有“連江縣政府”。兩岸漁民世代在同一海域生產作業,地緣相鄰、血緣相親、習俗相同、文化相通,民間往來日益頻繁。連江還是著名僑鄉,據最新僑情統計,全縣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人士共33萬多人,分布在59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全年海外僑匯都在3億美元以上。連江在外創業能人眾多,在建筑地產、文化娛樂、水產加工、物流運輸等行業闖出了天地,涌現了一批在全國都有影響的商界精英,集聚了連江人雄厚的民間資本。 優秀建筑之鄉 我縣現有建筑施工企業共有67家,其中總承包一級企業8家,二級企業14家,三級企業26家,專業承包企業2家,勞務企業7家,招標代理企業2家,工程監理企業4家,預拌商品混凝土企業4家。全縣從事建筑業人數達6萬多人,建筑界能人輩出,建筑業年產值已超過30億元,是福建省“建筑之鄉”。 總體發展思路 遵循“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發展要求,落實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北翼強縣發展部署,圍繞“一核、兩翼、雙軸、五組團”空間布局,實施“主動融入福州新區、精心打造新興三城”發展戰略,堅持山海互動、產城聯動的發展措施,努力建設更富實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現代化新連江。 做大濱江濱海新城。主動對接福州新區連江城區組團和閩江口組團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濱江濱海優勢和連江經濟開發區產業優勢,加快城市“沿江向海、東擴南進、西延北拓”發展,拉開發展框架。重點通過敖江流域綜合整治和沿江大通道建設,推動城區向東、向南拓展;通過104國道改線工程,推動城區向西、向北拓展;通過建設濱海大道浦口至琯頭段、江南花塢至琯頭定公路,推動城區向琯頭、曉澳拓展,形成覆蓋8個鄉鎮的現代化濱江濱海新城。 做強海洋產業新城。主動對接福州新區羅源灣南岸組團規劃,重點以濱海大通道和201省道為軸線,以可門經濟開發區為依托,科學整合馬透平原、可門港區和黃岐半島9個鄉鎮資源,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推動海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沿馬透、環馬祖、接馬尾的海洋產業新城。 做美生態旅游新城。主動對接福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貴安溫泉旅游區輻射作用,帶動周邊5個鄉鎮聯動發展,打造現代化、高品位的生態旅游新城。貴安生態旅游區突出以貴安為中心,向潘渡、蓼沿、長龍等周邊鄉村拓展,重點發展生態旅游、總部經濟、商貿酒店、健康養老、休閑娛樂等產業,打造國內知名生態旅游勝地。現代農業發展區突出以丹陽、長龍、蓼沿、小滄等鄉鎮為重點,整合土地資源,形成規模優勢,重點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打造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基地。高新產業發展區突出以丹陽、蓼沿等鄉鎮為重點,健全完善基礎配套,大力發展旅游工業、生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西北經濟發展高地。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連江各種優勢逐漸得以發揮,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港口開發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9年至今,多次榮獲“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并先后躋身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2016年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三次榮獲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和“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雙項殊榮。據初步統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57.2億元,比增9.0%,“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0.5%(下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0億元,比增11.9%,年均增長18.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0.0億元,比增5.0%,年均增長5.1%;財政總收入38.1億元,比降17.7%,年均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7億元,比降23.2%,年均增長21.3%;固定資產投資520.0億元,比增22.4%,年均增長3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8億元,比增22.6%,年均增長21.0%;實際利用外資9892萬美元,比增8.8%,年均增長37.3%;出口總額3.4億美元,比降15.6%,年均增長10.3%。 歷史概況 據現代考古發現,連江至少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遠古時代屬揚州的區域,夏至周代為"七閩"地。到春秋戰國時代,與福建毗鄰的于越(或稱"於越",在今浙江省境域)被楚國吞并,大批居民紛紛向福建遷移,逐漸融合成閩越族,建立了閩越國,連江屬閩越國轄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除閩越國,連江隸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閩越首領無諸等幫助漢王劉邦反秦滅楚有功,漢封無諸為閩越王,連江歸他管轄。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滅閩越國,讓百姓遷移到江淮一帶,連江改屬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管轄。到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閩越遺民返遷,自立冶縣(在今福州)--這是福建最早置縣,連江屬它管轄。 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在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設置溫麻鎮,建有鎮帥豎旗處和石塔等,后來毀壞無存。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連江建縣,稱為溫麻縣,隸屬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直到隋大業二年(606年)隸屬都沒有變化。 隋大業三年(607年),大量裁減郡縣,溫麻縣并入原豐縣(治所福州,后改稱閩縣)。但只過了16年,在唐武德六年(623年)又從閩縣析出,重置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宋《三山志》)。 唐天寶元年(742年),縣衙所在地從伏沙遷移到今址,因地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 從唐武德六年到清代末年,經歷1289年,連江縣都隸屬福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連江屬東路道(后改閩海道)。1925年,道廢,連江為福建省直轄縣。1933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特別市,連江隸屬閩海省。翌年1月事變失敗,連江再度成為省直轄縣。1934年7月,福建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連江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7年,福建劃為7個督察區,連江第三次成為省直轄縣。 1949年8月,福州、連江解放后,連江縣隸屬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改名閩侯專員公署)。1956年6月,閩侯專署撤銷,連江第一次改屬福安專署。1959年8月,恢復閩侯專署,連江又歸它管轄。1961年11月,連江劃歸福州市。1963年8月,再劃屬閩侯專署。1970年7月,第二次劃屬福安專署(翌年遷址改名寧德地區)。1983年7月,連江重歸福州市管轄至今。 城市發展概況 連江縣城地處敖江下游北岸,位于縣境中部平原中心,形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故稱“鳳城”。104國道和沈海高速公路夾抱鳳城而過。敖江流經城區南面,可與縣內外港口通航,水路交通便捷。?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集體、個人在縣城建造大量房屋和更新城市基礎設施,尤其1984年以來,在縣城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隨著我縣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連江對外聯接通過增至5條,一步跨入“高鐵時代”,成為福州市規劃的大都市區的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建成區面積拓展了8平方公里,達到21平方公里。深化園林城市建設,建成北江濱慢道、西濱公園、九龍山公園等景觀工程,新增綠地面積22公頃。? “十二五”期間,我縣基礎設施快速完善,城鄉面貌顯著改善。經過五年建設,江北形成“六縱九橫”路網框架,江南形成“四縱四橫”路網框架,城東新區形成“一縱一橫”路網框架,城區市政道路總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城市景觀園林建設加快,通過省級園林縣城考核驗收。敖江流域38公里景觀規劃完成設計,蓮湖公園等景觀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續建北江濱慢道二期,新建江濱西段綠化景觀、北江濱慢道三期,新城區客運東站等項目即將全面竣工,金鳳大橋加快建設,桶街片區改造順利進行,敖江路片區改造全力推進,敖江路順利打通。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實行城區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企業準運管理,建成城市管理服務中心。? “十三五”期間,我縣將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區主導功能。圍繞建設省會福州北翼區域發展中心,主動對接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的要求規劃和建設縣城區,加快完成連江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類控制性詳規修編,高站位提升中心城區在經濟、文化、服務、創新等多領域的主導地位,實現高品質人居環境與高新產業的聯動發展。全力推進舊區改造、新區建設和青塘片區“退二進三”,促進城區東擴南進、西延北拓、沿江向海發展。加快建設一批城市主干路網,扎實推進丹鳳西路、北江濱路(浦下至烏石浦)、南江濱東路(文新村至體育公園)、朝暉路、北江濱路東段(烏石浦至浦口)、江南大道(江南東路、江南西路)等路網建設,做好104國道改造工程,拓展城市發展框架。健全完善市政設施、園林景觀、亮綠工程等配套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扎實抓好一中片區、敖江路片區、朝暉路片區等舊城改造,加快縣城區立體停車場建設。注重園林綠化和景觀設計,實施內河水系整治,優化城區景觀和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總體形象和品位。注重城區中心商圈建設,提升商業設施品位,提高新型業態比重,完善服務功能,打造現代流通業集聚地,形成高度繁華的現代中心商圈。? 民俗風情 連江的風俗人情淳厚樸素,獨具特色。傳承文明的節日習俗、地域濃郁的生活習俗、源遠流長的生產習俗、獨具色彩的人生習俗以及會聚人文底蘊的交際習俗,共同構成了連江風俗人情的基本內容。? 生活習俗? 【主食】?? 我縣主食以稻米、甘薯為主,雜以麥和豆類。沿海地區以甘薯為主,雜以米、麥、豆類,多數早餐稀粥,午、晚餐干飯。農忙時三餐均為干飯,午前午后各加點心一餐。沿海漁民漁汛季節,愛吃糯米干飯或大米、地瓜腥飯,飲家釀酒。副食品主要是:各類蔬菜、豆制品、肉類、蛋品和海產品。佐料有花生油、茶油、菜油、豬油、醬、魚露(蝦油)、糖、醋、酒、鹽等。新中國成立前,一般居民一日三餐粗飯淡菜已很滿足,逢年過節或喜慶之事,才宰雞殺鴨做幾道菜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食以大米為主,雜以面粉和復制品。改革開放后,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肉類、蛋品、水產品、奶品逐漸增多,糧食用量逐漸減少。富裕之家開始講究三餐營養搭配。? 烹飪方法有:煮、蒸、燉、炒、炸、鹵、燜等,講究色、香、味,喜甜、酸,尤善烹調水產品。對于海蜇皮、海葵、星蟲、龜足、珠蚶、海螺等水產品特別講究火候適中,佐料調配合宜,香脆可口齒留香。? 【風味小吃】? 連江縣風味小吃豐富多彩。主要有魚丸、扁肉(餛飩)、肉燕、肉面、拌面、牛雜、鹵味、油餅、馬蛋、蠣餅、鍋邊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種。連江魚丸、魚面,歷來名聞遐邇,享譽海內外。魚丸以新鮮魚剁碎拌薯粉為殼,以瘦肉等為餡,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狀,富有彈性,香脆可口,暢銷福州及各縣。80年代后在上海成為搶手貨,風靡外灘。魚面,以新鮮魚剁碎攪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軟香脆,是酒席宴會常用佳肴。80年代后,流行藥膳小吃,在禽畜肉類或魚類中加枸杞、當歸和桂圓等補品或中藥燉煮,頗受歡迎。? 【嗜好】? 我縣群眾歷來喜歡飲茶,當地產的綠茶以清明、清明前采摘的“清明茶”、“明前茶”尤受歡迎。70年代初,開始飲用可樂、果汁等飲料。80年代后咖啡成為待客上等飲料,并時尚礦泉水,但茶仍為主要飲料,中、老年人尤喜飲茶。? 縣內百姓喜飲家釀酒,以糯米黃酒為主,沿海夏天多飲地瓜燒制的白酒。80年代后啤酒消費呈逐年上升勢頭,飲酒習慣有所改變。? ?歲時節俗? 【祭灶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民間傳說灶君是一家主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天向玉皇稟奏一家善惡,因此二十四晚應備餅、果餞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說好話,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后。春節氣氛逐漸濃烈。家家戶戶開始備年貨、蒸年糕、貼春聯,送舊迎新。舊俗女婿在此期間多向岳父母送年貨,俗稱“分年”。出外務工從商的人也陸續回家過年。? 【除??夕】? 連俗除夕分“小同歲”和“大同歲”。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為二十八日)為“小同歲”,民間傳說主要敬祀臨水夫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大同歲”,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肴最豐盛的一天。其中魚(與余諧音)、蛋(俗稱“太平”)和年糕(與高諧音)三碗必不可少,寓意“富足有余”、“歲歲太平”、“年年高升”。燒供后,合家團聚歡宴,享天倫之樂。長輩亦于此時給兒孫“壓歲錢”,有的成年晚輩也給長輩拜年錢。晚餐后家家都要蒸“隔年飯”。儲滿水,備辦凌晨供奉天地的素菜及翌晨素食早餐(因正月初一不能操刀)。然后按各自興趣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舊俗還有“燒火炮”之舉,民謠有“鄭堂燒火炮,除死沒大災”之說,后已革除。改革開放后,多一家圍坐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為我縣民眾最隆重的節日。從農歷臘月初三開始,家家戶戶都陸續進行洗刷除塵,俗稱“筅堂”,把室內外及家具洗刷得千干凈凈,迎接佳節。正月初一零點起,燃放鞭炮,開大門,俗謂“開城門”,表示新的一年開始。各家正廳擺放香案。供以“歲飯甑”、“筐斗”、酒、果、茶等。早起先吃料(意為時運好),早餐多數吃素,或全日吃素。也有吃壽面、年糕(意納福添壽)。午晚吃大米干飯和豐盛酒肴。商店、作坊初一起停業3天,連俗初一忌操刀、掃地、倒水、討債和登門訪友、探親。凡事找好兆頭,講吉利話,一般互不串門。60年代起,除討債外諸禁忌逐漸淡化。機關單位多在初一開茶話會、團拜會等活動,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門拜親訪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煙等招待客人,或煮料為點心。長輩并給兒童“壓歲錢”。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兒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樂活動或訪友。互道“拜年”、“祝福”、“恭喜”、“發財”等。初五早謂“接神早”,各家于早上即點香放炮喜迎“財神”。并于晚上再一次點香放炮。? 連江城關,還有“供過良辰”習慣。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夜,江南村潭下、東南街梯云宮(原址建國路中段)、東北街興賢宮(原址816東路東段)等處,門前都掛有大紅燈。上書“供過良辰”四大字,下面燃燒柴塔,燒到灰盡,附近居民都揀一塊木炭回去留念。據民國版《連江縣志》載,此舉相傳系元大帥按戢閩中,連江是日納款,以供其過,后沿為俗。民國后期已淡化,新中國成立后無此俗。?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據民國版《連江縣志》載,上元張燈自十四至十八日,明知縣錢九思又增十九、二十兩日,是我縣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從正月初七、八即開始送燈,十六歲以下兒童所玩花燈由母舅贈送。娘家要給新嫁女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次年送“蓮盆燈”,第三年送“吉燈”。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為“上燈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鬧元宵”。是時。街坊、商店、民居、廟宇普遍張燈結彩,慶賀節日。部分鄉村在這一日還成群結隊到新婚家庭“看新人”。有舞龍、舞獅習慣的地方。龍、獅隊沿街歡舞,沿途商店、居民各自用鞭炮迎接,男女老幼紛紛上街觀賞,熱鬧非凡,一派升平景象。有些鄉村常借元宵佳節之際,搞抬佛游神活動,俗稱“出游”,各家都要出資獻物,連日累夜,勞民傷財。新中國成立后,各級人民政府倡導開展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舞龍燈、舞獅、文藝踩街、誦詩、猜謎或球類競賽等活動,節日內容豐富。? 【其他傳統節日】? 【拗九節】? 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紅糖、米時、甘薯、花生仁、豆、紅棗、桂圓干、葡萄千9種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饋送長輩親戚,故又名“孝順粥”。家中如有年齡逢九者(逢年代末的九為明九,年齡能被九整除的為暗九),就向不同姓九家各乞一湯匙“拗九粥”,食以過九,解放后已少見。但親戚中還有送九之俗。相逢者不送。? 【上巳節】? 三月初三日謂“上巳”(魏以前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為三月初三日),各家門楔兩旁各插一束:薺菜,俗謂“懿旨菜”,以祓不祥。是日人家以嫩艾葉拌糍加餡作粿吃,俗謂“菠菠粿”。? 三月三日又是畬族傳統的烏飯節。傳說是敬祀畬族祖先盤瓠,也有傳說是紀念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反抗封建壓迫的事跡。每年這一天,畬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采摘烏飯樹葉或果,與大米煮成烏飯,供奉祖先并作早餐,飯后舉行賽歌,甚為熱鬧。新中國成立后多改為蒸煮糯米飯,加上豬油、紅棗、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為香甜可口。? 【清明節】? 為傳統祭祖節,家家上墳,掃墓祭祀,刷新墓碑,擺祭品,燒冥錢,壓紙錢,下山時折兩枝松枝帶回,掛在門首,以表哀思。祭押時間,鄉村與城郊不同。多數鄉村皆以清明日祭;城關及城郊狂“清明”至“谷雨”之間任擇一日均可。祭品十盤中必有光餅、貝螺、黃豆三盤,祭畢以貝螺、黃豆、飯粒撒于墓頂,一任鳥雀啄食。清明祭掃是飲水思源之舉,許多華僑、臺胞常常遠渡重洋,回鄉祭掃。機關單位、學校亦于此時組織干部、職工、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立夏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紅糖拌米漿煎成咸、甜“夏粿”。祀神明、供祖先、饋親戚,亦煮“鍋邊糊”,意在慶祝春夏豐收,祈祝夏秋好收成。是日起開始撤除床上草墊、棉墊等,以防濕潮生蚤虱。?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為端午節,是最熱鬧節日之一,內容豐富。一是初五日午時各家門坎兩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遺風,以箬竹葉裹糯米、花生、豆、紅棗或瘦肉等做成粽子,傳說舊時把粽拋入江中,以祭祀愛國志士屈原,后成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風味小吃,除全家老少都吃外,還用于饋贈親友;三是喝少量“雄黃酒”。并噴灑屋角,以雄黃粉涂抹小孩頭額、耳朵祛毒,也把雄黃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黃炮”以禳珍氣;四是貼“午時書”,書內容各有涵意,如貼大門有“振襟歌正氣,寄慨讀離騷”之句,乃緬懷文天祥、屈原兩愛國忠臣,解放后已極少見;五是炮制“午時茶”。藏以療病,鄉村是日常上山采集各種草藥,據傳午時采的最有效,過午后所制者稍差;六是龍舟競渡,格外熱鬧,差不多萬人空巷。初一至初五日,敖江兩岸觀者如云。連俗龍舟比賽每年在四月初一即開放龍船鼓,請民間詩人唱詩,內容多以三國故事為題材,并在龍舟下水之先延請道士祭禳,以庇佑劃船吉利。有的家長還把男童衣、褲放在龍首,待祭禳后取下。祈求小孩平安。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龍舟競渡作為群眾性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對比賽方法進行改進,并加強組織領導,注意安全。? 【七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連俗早晨以黑紅豆、紅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兒童聰明平安。是日,父母還要送給新嫁女兒水果七件、九重粿一甑,女兒用以分饋夫家親戚及鄰居。新中國成立后此俗已漸稀。?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連俗謂“七月半”節,各家任擇一日備酒饌祭祀祖先,以表孝心。舊時七月節有辦“施食”,信仰佛教的舉行“普渡眾生”儀式,擺祀品,燒紙馬,放焰火,徹夜喧嘩。鋪張浪費。50~70年代中期辦施食普渡的陋習基本已廢,只剩祭祀祖先的習俗仍沿襲。80年代后期,個別地方又有施食普渡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傳統家庭團圓節。節前親友間互送月餅(多晚輩敬長輩),連俗十六歲以下兒童由娘舅送花餅,八月十五晚,家家戶戶設宴歡聚一堂。入夜全家圍坐庭院、天臺或屋外,品嘗月餅,欣賞皓月。文化人常在此夜賞月吟詩。?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動,登高望遠,心胸開闊,以祈平安。城郊外之覆釜、玉華、寶華、玉泉、云居、石門、獅山及官頭青芝諸山皆為主要登高地點。青年男女及兒童還攜帶風箏(俗稱“紙鷂”),在山頂放飛。? 【冬??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也是祭祖節。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戶戶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為主餐,并饋送親戚。冬至晚上,合家團聚,在祖先牌位前擺設福橘、芹菜、青蒜、紅筷等于圓盤或竹籮上。全家圍在一起搓米齊丸(糯米和白米混合磨成)。有的用米?米?齊??捏成各種益鳥、益獸、稻草堆等,敬祀祖先和神明,以招祥納吉。? ?生產習俗? 【農事習俗】? 【鞭??春】? 舊俗“立春”前一日,知縣與典史均朝服,坐彩輿迎春于東郊,盛設儀仗,全署書吏、隸皂皆翻披黑羔馬褂,手拈花枝,鼓樂前導,至演武廳坐定,禮房吏導拜芒神,行三叩首禮;復導至廳,典史獻爵,請知縣升宴席,典史旁坐相陪。兒童扮五谷神、田翁、田婆、書吏、隸皂叩賀畢,回輿至官署二門前,知縣下輿,執春棒,禮房吏引至春牛處鞭春,三繞畢,又詣芒神前。禮畢。全縣春耕開始,此俗,民國時已廢。? 【開田頭】? 春耕插秧須擇好口子,避火星,怕秧苗旱干每年都有一戶當先開田頭,然后可以不擇日播插。此俗解放后已少見,只有山區少數農戶還沿襲。? 【祭新米?】? 我縣舊俗早稻豐收后,須先用新米祭祀天地,意謂好年成全賴天地保佑。此俗解放后已逐漸淡化消失。? 【牛??節】? 農歷四月八日為牛節。農民對耕牛十分愛護,規定牛節這一天牛不能下地勞勸,不能打、罵,中午或晚上還要煮米粥或黃酒燉泥鰍給牛進補,以提高體力,擔負繁重的耕作。? 【祈??雨】? 多在農歷七八月發生旱情之時,鄉民先自行延巫設醮,求禱不應時,則舁其土神,各挈竹竿:竿綴藍白色布,群集縣公署,邀集全城文武官員,徒步拈香,鄉眾隨之,鳴鑼伐鼓,先禱于城隍,以次金鐘潭。或有鄉民自赴深山大澤,請“龍”來降雨。時知縣輟刑名,禁屠宰,即不勤民事之官,值此時亦不敢拂民意,此舉解放后已廢。? 【漁家習俗】? 【造船】? 漁業生產造船為首要,船行海中若龍,船的許多部位均以龍的相應部位命名。造船須擇吉日,定龍骨、鋪底、釘簡枕、安龍目等,船主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新船下水,還要舉行比較隆重的儀式,船頭、船尾、前后“水仙門”都要貼上紅對聯,并設宴招待船匠并送“紅包”、獻“太平面”。新中國成立后,新船下水多披彩放鞭炮,其他習俗逐漸間化。? 【張網】? 漁網安裝由網師或老漁民主持,并選擇吉日良辰,以大公雞為活祭品,安放于魚袋(即囊網)中部,以3把秤支撐,寓漁利大獲。鳴炮后由主持人提浮子網,依次進行浮子、沉子的安裝,整個過程禁高聲呼叫和跨越網具,若公雞叫,則祝好兆頭,若公雞被魚網壓死,則表明吉日好時辰。漁網安裝完畢后傳入“網寮”,等待出海。? 三、出海? 我縣歷史上,漁船出海,船主、船老大要到海神廟(媽祖廟或文武太平王廟)燒香,請來香火供在船倉神龕中。漁民身帶海神香火袋,祈求平安。出海時,桅桿頂掛紅色三角旗、船尾旗桿掛海神旗(后改紅旗或國旗),并鳴炮與岸上家道別,家人鳴炮歡送,以祈發海。官頭一帶"連家船"出海尤為慎重,凡逢二、三、四、八日均忌出海(避俗語有三無二、不三不四、有七無八)。新中國成立后,出海習俗有所簡化,道別儀式也只有每年的頭一次出海才有,唯場面比前更為熱鬧。? 【大土船】? 我縣舊俗有大王船出海。據傳緣起筱埕。每年十二月初一,就開始造木質官船2艘。長4.5米,寬1.6米,船上畫龍雕鳳,船倉塑文武太平王神像,兩旁塑有“保衛相”、“文武案”、“巡部”、“中鋒”;船頭塑有“喝浪大神”、“頭錠”、“二錠”、“三錠”、“中舵”;船尾有用紙剪制的“正副舵手”、“羅盤長”等三十余尊及兵卒144人。各立其位,各司其職,船上彩旗飄揚。到正月初五早上,把船上應備之工具及生活用品備全,其中必有一對曬干大龍蝦和一對大銀魚,象征海況良好。及夜,鄉人抬著文武太平王的鑾駕。眾人簇擁著大王船,放航于海上。讓人接回。傳說大王船異常“靈驗”,那鄉接回必五谷豐登,海汛大發。因此.每年正月初五,都有許多鄉村派大批人員到海上爭接大王船,上至福州、官頭,下至黃岐、北茭及臺灣島,都曾接過。民國37年(1948年),黃岐為接大王船,派數十名村民,并雇一排荷槍實彈的軍隊,隨帶水炮數十枚,于正月初四就來筱埕,武裝強接。還有一年,臺灣接回的大王船,第二年又放航于海上,返回筱蚪,此船一直存放在筱埕大王廟內,新中國成立后才毀。? 【慶豐收】? 外海漁船到達漁場,首獲豐收要進行慶豐收宴會(俗稱“做福”),并在船中舉行祭海神儀式;內海漁船慶豐收則在海神廟中開展,大的慶祝活動多放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進行游燈迎神,并連續游行幾天。新中國成立后,慶豐收習俗仍然保留。合作化后多為漁民集體聚餐慶祝,破除迷信色彩和繁文縟節。? 附:【漁家禁忌】? 過去在漁業生產中,不可預見災害較多,因而沿海漁民平時常有說吉利話和禁忌習俗。以祈求平安。如忌說:“翻”、“覆”、“倒”等字,意怕船在海中遇難。忌女人上船、跨網。稱呼老年人不叫“依伯”(伯與掰諧音,意怕漁網破),要叫“依擔”(意即魚貨成擔,有發海之兆)。連家具、食具、船具等名稱也往往與普通人家說法不一。如:器具損壞忌說“破”、“碎”,要說“開花”、“發財”,湯匙稱為“舢板”,筷子叫做“柴只”,草席稱作“科尼”,不說“魚丸”(丸與完諧音)說魚米齊,吃全魚不能翻轉等等。? 【工商習俗】? 【工匠】? 舊俗對工匠、木匠、泥匠、衣匠等非常尊重,尤其婚嫁喜慶、建房造墓,所請各匠均要事先商邀,開工選擇黃道吉日,東家均要賞給“紅包”,稱作“花彩”,工間要熱情招待,尊稱師傅,防止匠師暗中作怪。此俗相沿至今。? 【投??師】? 舊時投師學藝多訂有“藝本”,規定三年出師,師傅供食者無工資,不得中途逃藝,否則須還伙食費。出師后應留在師傅身邊跟班2~3年,方準獨立。多數師徒關系較為密切,有的情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者有之。? 【開??店】? 舊時商店開業須擇吉日,放鞭炮慶祝,當天以優惠價招攬生意,服務亦尤為謙恭周到。有的還備煙、茶款待顧客。商界還常用哨語(暗語)作內部溝通,如1~10的數字,咸魚店分別用“天、下、平、口、龍、子、門、不、貝、開”;米商分別用“臺、式、川、律、位、陸、柒、拐、文、合”;百貨蘇廣店用“上、共、大、占、仁、木、玄、掛、緣、拾”替代。還有把4說成“蘇”。把7說成“腳底”,把15說成“月光”等。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哨語只偶而聽見,年輕人多不使用。? 80年代以來,私人商業勃起,開張志喜比過去更為熱鬧,親戚朋友除燃放鞭炮慶賀外,還贈送“財源廣進”、“生意興隆”等匾框以祝發達,有的還大辦酒宴,以擴大影響,招徠顧客。商店的招牌除用傳統品牌、名號外,含意日漸廣泛,并制作精巧的商業廣告以推銷商品。? 人文古跡 連江風光旖旎,古跡繁多。這里有秀麗的青芝山、覆釜山、寶華山,還有迷人的文筆春煙、玉山聽泉、云居觀日。斑駁的長門古炮臺令人浮想聯翩,雄奇的五虎礁讓人稱奇叫絕,美麗的粗蘆島令你心馳神往。驅車前往多姿多彩的黃岐半島,到定海灣觀看古城堡、烽火臺、古沉船遺址,去黃岐灣欣賞望鄉亭、龜蛙接吻、盤蛇吞蛙。還可以登上馬祖列島,觀賞牛角崢嶸、獅嶺遠眺、山垅映月等十大景觀。從古代研磨石器到制作陶瓷器皿,從修建寺塔到修橋鋪路……到處閃爍著人類的智慧結晶。? 一、文化遺址? 古人類曾經居住、生活過的地方,人們稱它為文化遺址。? 連江的先民從外地遷移到連江這塊鐘靈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們選擇敖江流域和丹陽、蓼沿、東岱、透堡等地的江河兩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棲息。那個時期,人類已經進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會,開始磨制石器、制作石鏃,制造弓箭,燒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從全縣文化遺址大普查來看,已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刀、石斧、石錛(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耕作器具)、石鏃(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環以及印有方格紋、席紋、幾何紋、籃紋的陶器和化石標本380多件,經福建省文物部門專家分類鑒定,確認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陽、蓼沿、潘渡、東岱、透堡等6個鄉鎮沿江、溪兩岸30個村莊的荒山、嶺地。其中東岱鎮的云居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廣,分布范圍約10萬平方米,是連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二、古代窯址? 窯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產場地。連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開始發展陶瓷生產,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宋、元、明、清時代就已馳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窯系之一。連江生產的陶瓷遠銷東南亞十幾個國家,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還珍藏連江浦口龍窯生產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縣各地較出名的有江南鄉的魁岐、己古窯址,官坂的塘里窯址,長龍鎮的真茹窯址,透堡鎮的館讀窯址和浦口鎮的浦口窯址。規模比較大的為魁岐村南山窯址,分布五個山丘,范圍4000多平方米,陶瓷場地堆積層厚度達3米。從該窯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盞、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缽、墊座等窯具。陶瓷紋飾有印花紋、凹弦紋、篾紋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狀。釉色有青黃、青綠兩種,經鑒定為南宋至元代時期窯址。 浦口窯址,以龍窯(龍窯:磚砌窯灶,窯長3050米不等,窯首設灶口,窯尾設煙囪,窯中疊放坯具,形似長蛇,古名龍窯。)為主,共有36個窯,號稱"三十六"龍窯而聞名,分布浦口鎮公路兩側十幾個山丘和現中學所在地,范圍1平方多公里,是連江古代瓷器生產窯數最多、規模最大、花色品種最多樣的窯址。生產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產彩色瓷,工藝、風格獨特,花色品種不斷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樣化,除碗、杯、碟、盞外,還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的長頸瓶、圓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數十種花瓶產品,窯窯各具一格。經鑒定為南宋至明代時期的古窯址。浦口窯址和魁岐窯址,同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和澳大利亞專家在定海灣聯合進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數千件陶瓷器,澳專家還實地考察了浦口龍窯,經分析、考證大部分是浦口龍窯生產的。 三、古沉船遺址 從閩江口至黃岐灣海域,古稱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沒有航標設置,加上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經常觸礁沉沒。 據文物管理部門考察,先后在黃岐鎮長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鎮蛤沙村東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發現11處古沉船遺址。從沉船點相繼發掘陶瓷制品碗、壺、缽、杯、罐,端硯,鐵炮,銅銃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經鑒定系宋、元、明、清時期的沉船遺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員柯萊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術員羅伯特·理查德,會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研究員張威以及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考古人員,在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和連江縣文化局的配合下,帶領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學員11人,進駐我縣筱埕鎮定海村,對周圍300米海域進行為時三個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該海域9處古代沉船遺址,從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許多沉船的殘板,并拍攝了海底沉船分布地點和海底文物的錄像,測繪沉船點與文物分布地形圖,對沉船位置進行了定標、定點,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務。中澳雙方聯合撰寫了連江縣定海水下考古學術論文,當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學報》上發表。 1975年還在敖江大王宮出土了"獨木舟",現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館。? 四、出土文物 連江歷史悠久,文物蘊藏量極為豐富。20世紀50至60年代開始征集和發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征集和發掘工作,至2005年連江博物館珍藏文物達4000多件,其中國家二、三級文物達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區八縣之首位。 文物品種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屬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貨幣、布帛、磚瓦、族譜、拓片等類別。大部分文物是從民間、寺廟、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遺址等征集或挖掘而來。 1993年3月鳳城鎮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鐵牛、石硯、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縣文物部門配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馮銘生對浦口宋代古陶瓷窯址進行考察、鑒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標本。1981年5月鳳城北門群眾建房挖基時發現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連江鑄造鐵炮2尊。同年8月,東湖鎮東塘村在荒廢已久的何姓花園里挖掘出一壇古錢幣,重達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錢幣,系珍貴文物。1987年定海小學少先隊員,先后捐獻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學校設立文物展覽室,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縣文化館配合福州市文管會,在筱埕鎮大埕口村發掘晉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雞首壺"屬罕見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國姓府"(即明朝皇帝賜鄭成功朱姓,故鄭成功以"國姓"為標志,如"國姓府"、"國姓船"、"國姓壺"等等。)銅銃1件,經鑒定系民族英雄鄭成功水師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現珍藏在連江縣博物館,其復制品在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展出。 五、古代建筑 古塔和古橋是連江標志性建筑。 (一)古塔???? 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門寺含光塔。 瑞光塔?俗稱仙塔、無尾塔,位于鳳城鎮北門兜。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塔身二層八角,高9.2米。古塔坐南朝北,花崗石砌造,仿木樓閣式。塔座高1.2米,塔基飾滾浪紋和天馬、奔鹿以及雙獅戲球等圖案。塔座八角各雕刻一尊托塔大力佛浮雕,形神兼備。第一層高4米,正門兩邊嵌有1.85米高的兩尊青石武士像,武士頂盔披甲,腰佩寶劍,極為威武(現只剩下殘肢斷臂)。一層塔檐排列五尊莊嚴的坐佛,神相各異。二層高4米,塔身按比例縮小,嵌刻簡樸。在通往頂部的門檻兩邊嵌著兩尊青石門神。南門鐫刻柱聯,北向塔門兩邊刻有一對掛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橫額刻有"悉達多密怛啰"六個篆字。瑞光塔是福州地區現存最早的仿木結構樓閣式石佛塔,在建筑結構和藝術雕刻等方面有較高的造詣,現已被《中國古塔薈萃》收錄,196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光塔?云居山巔有一石塔,塔名普光,俗稱云居塔。普光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塔高9.5米,花崗石砌造,二層八角,空心四門。第一層八面,正方位四面開門,側四面各嵌刻一尊元代武士浮雕。四面門額上分別刻有寂照、光明、無礙、融圓陰字橫匾。第二層與一層同向,正面開四門,側面四向各設一凹字形佛龕,內嵌石佛。正門上方有一塊豎碑,碑首有雙龍搶珠圖案,兩邊夾有波浪紋,正中陽刻"普光塔"。傳說過去云居山住有一對年輕夫婦,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后因干旱,丈夫出海經商,一去十多年,妻子思念丈夫,就在云居山巔壘石成塔,日夜守望丈夫早日歸來。后人就把這一石塔叫做望夫塔。196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 含光塔?又稱斗門塔,位于縣城東斗門山上。塔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屹立山巔,眺望城區,為連江縣治標志。含光塔為樓閣式構造,八角七層,紅磚砌建,高23.2米,第一層高4米,往上逐層縮減。塔內花崗巖呈三角形臺階,環繞軸心盤旋而上,直達七層。各層設有門檻,除基層翹角用花崗石外,塔身、佛龕、塔檐出拱均用紅磚砌造。1985年5月國家文物專家曾來連江觀察含光塔,經考證紅磚砌建的古塔,全國僅河南開封、福建連江各一座,對研究古塔建筑藝術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因年久失修,塔身向東傾斜,有倒塌危險。1988年3月動工搶修,8月竣工。除以鋼筋混凝土加固基座、嵌補裂縫、更換挑梁翹角外,塔頂加繞10厘米厚鋼筋混凝土防水層,加高葫蘆頂塔剎,塔身增高3.47米,全塔高度達26.67米。1980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橋 連江水陸交通便利,境內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達73條。據縣志記載,連江有古橋149座,后隨歷史變遷,或毀于水火,或毀于戰亂,或為現代公路橋所替代。幸存下來的46座古橋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較為有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蓼沿的朱公橋以及官坂的塘邊橋。 通濟橋?又叫江南橋,南北走向,橫跨敖江,連接江南村,是福汾公路第一大橋。 通濟橋在隋大業三年(607年)由玉泉寺住持獨覺法師發愿募修,當時因財力不足,只在橋頭橋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過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人真覺又募緣修橋,經過7年的努力,終于修成了通濟橋。該橋采用臥式松排墩基,干砌條石墩臺,弧形條石鋪面,計18門,總長182米,寬4.5米,高9米,橋南區有162米長的石砌過水路堤。從宋代到民國,通濟橋一共整修了14次。1953年通濟橋改為公路橋,新增橋尾6個橋墩,1954年2月通車。1962年2月又撤除原石梁,利用舊墩,改用上鋪枕木,用瀝青卵石三合土蓋面成新公路橋。1972年又重新改造成鋼筋混凝土大橋,新橋14墩,15孔,全長242米,寬7米,兩邊人行道,拱出各1.5米寬,沿線布設混凝土柵形欄桿,高1米,橋面行車載重量達60噸。2000年又進行全面整修,橋身兩邊行人道加寬,改設鋼筋欄桿。整座橋設計新穎、美觀大方,富有濃郁的地方建筑藝術特色。 朱公橋?橫跨白巖溪,是舊時福溫主要通道,原是木橋,每年被洪水沖壞三四次。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知縣朱定把它改建成石橋,梁式結構,有7個橋孔,長21丈,寬1.6丈,高3.8丈,橋北建有一座小塔。后人為了紀念朱知縣的功勞,把白巖溪改為朱公溪,把石橋改稱朱公橋。清康熙初年,石橋經募修后又崩壞。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修。1963年改建為木石結構公路橋。1977年6月又再改建為石墩兩孔拱橋,拱橋跨徑達25米,全橋長71米,寬6.25米。 塘邊橋?又名洗馬橋,建于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花崗石砌造,是架梁式平板橋,西南走向,2墩3孔,長12米,寬4.15米,高5米。橋頭建有四洲佛方亭,四角攬尖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面積達18.5平方米。亭旁種有參天古榕樹,橋邊沿溪設有石欄凳。是至今為止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座古橋。 六、摩崖碑刻 連江山多,石多。一些著名的風景區,如青芝山、寶華山、云居山以及山區海島那些裸露的奇巖怪石,往往引起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他們詩興大發之時,題詩作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摩崖題刻。據舊版《連江縣志》記載自宋代至清代題刻就有51幅,未記載的明代至清代以及琯頭青芝山景區題刻近20幅。目前全縣發現的摩崖題刻已超出140幅。 (一)青芝山題刻????青芝山景區歷代題刻最為豐富,共有80余幅,真、草、隸、篆各種書法都有,現列舉有代表性的幾例: 明朝宰相葉向高題刻(在五曲洞石壁上,高2.3米,寬1.5米,草書) 孟溪之上為中峰,巖洞奇絕,去延尉公所居不數里,鮮有跡者。公芟蕪刊阻,漸次開辟,名勝始出……賦二章,兼為公勸駕。 菡萏(即荷花)峰高俯碧流,孟溪環繞近滄洲。 天開靈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壯客游。 古洞云深藏蝙蝠,懸崖石出像獼猴。 ? 千年勝跡今方辟,好對青尊共拍浮。 丹梯百丈接巖扉,古寺青芝隱翠微。 山館夜深聞虎嘯,海天秋晚見鴻飛。 閑隨樵伴時看奕,靜掩禪關自息機。 我已投林君早出,滄江未許戀漁磯。 萬歷丙辰秋八月福清葉向高書? 明朝工部右侍郎董應舉題刻(共5幅5首詩,行楷書法都有) 昔為榛莽林,今作青芝洞。洞里一聲猿,驚醒游仙夢。?(題猿公巖) 不見因依地,能成空洞天。巨靈工作劇,日月隙中懸。?(題懸石洞) 吾觀此巖中,點點皆成象。一似渾天儀,星辰綴其上。?(題星窩巖) 松葉滿空山,仙人在何許?遺下三玉蜍,白白窺人去。?(題三玉蜍) ????????????????????????????????????? 小憩山泉下,側足窺天際。巖屋滿煙蘿,風弦響迢遞。?(題憩泉)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刻?共8幅,多鐫在嘯馀廬周圍,行楷書法都有,多數不署名,如"佛在心頭"、"不為米折腰"、"澤泉"、"晚歸"、"石室"、"勺泉"、"濂泉"、"東覺巖"等。?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題刻?鐫在蝙蝠洞巖壁,楷書"閩山蒼,閩水碧"。 (二)寶華山題刻???? 寶華山在縣城西部,有玉泉寺、中巖寺、關公亭、品石巖等,風光秀美,尤其是山上松竹蔥郁,巖石重疊,吸引了不少游人。歷代的文人在這里留下了10幅題刻,其中明朝兵部尚書吳文華題刻為: 同孫臺山等游玉泉寺 禪房響幽竹,泉玉細相和。香剎逢初結,熊軒喜并過。 清樽開石壁,高調散煙蘿。欲去還延佇,山山暮靄多。 兵部尚書邑人吳文華 (三)云居山題刻???? 云居山在東岱鎮山堂村,南北被閩江、敖江環抱,是我縣四大名山之一。滿山青翠,怪石林立,有題刻4幅。略舉二例: 果勇侯楊芳題刻?????"海上飛來"四個大字,刻在山巔一塊黏著貝殼的巨石上。 金華趙崇栻題刻?????刻在云居寺周圍巖石上,共有3幅:"天上云居,人間仙境"、"彤云碧海"、"十二光佛號"。 (四)其他題刻???? 宋朝朱熹題刻?兩幅在丹陽寶林寺山上的巨石上,分別為"降虎峰"和"雷移石"(落款已經模糊不清);另一幅在潘渡仁山七里嶺路旁巖石上,刻"陟岵"二字。 清朝康熙御賜碑刻?碑文正面為正書陰字,上款"康熙己卯年蒲月吉日",正中"敕賜大中寶林禪寺",下款"住持比丘道遠重立",背面正書陰字"祝圣萬年山"。碑立于寶林禪寺前,坐北面南。 明朝監察御史林汝翥題刻?刻在琯頭鎮壺江島大巖洞前巖壁上:"潮鳴空谷?丙寅秋日林汝翥(林汝翥,福清人,明天啟六年(1626年),曾任北京南城兵馬司統領。)題"。 七、名山古剎? 我縣有名山16座,古剎148座,千姿萬態,各有千秋。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隱于翠谷,有的巧構于危巖之畔,有的屹立于奇峰之巔,有的與巖洞相通。古剎因名山而增姿,名山因古剎而煥彩;古剎因名山而益神,名山因古剎而添奇。 青芝山(寺) 青芝山,坐落于青芝山中峰,因山產靈芝,色青而得名。山上有108景,共有5峰、44巖、39石、10洞、4泉、1湖。景物集中,分布在方圓1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山色妙在天然,多奇石異洞,世有"武夷九曲水,青芝百洞山"之譽。青芝山巖石千奇百怪,一石一勝,步移景換,駐足觀賞,令人浮想聯翩。 蓮花峰居108景之首,群石壘壘,巍峨聳立在百洞山之巔。晨霧繚繞,浮在半空,陽光照耀,如鑲金邊,生氣勃勃,蔚為壯觀。 站在鰲湖畔龍門橋上,仰望蓮花峰,可見一組巖石相疊,頂上一石似猴面,下方緊挨一石似桃,宛如雙手抱著一顆半面緋紅色的仙桃,故得名"猴抱桃"。 門亭上去數十級石階,側目東北,山脊間有一青石,形似蛤蟆,頭向山坡,躍躍欲上,取名"蛤蟆上山",為青芝山第一勝。在觀看"蟒蛇出洞"的位置上,平眺西南方向,有一上尖下大的巖石豎立山腰,狀似杜鵑鳥在低首哭泣,惟妙惟肖,渾然天成。 在天門洞盡頭右邊,三巖并排而立,狀如蟾蜍低首魚貫而下,中間一蜍最為逼真,"三玉蟾"刻在其上。 八仙巖是百洞山第一奇景。西崗之上,八巖挺秀,浮光吐景,活像浮槎過海的"八仙",各得其姿。若值云霧繚繞,霧氣穿行巖峽,恍若八仙飄浮,爭奇奪巧,栩栩如生。出"一線天",游客蜿蜒而下,幾步一轉彎,一洞連一洞,洞洞鋪臺階,九折迂回出洞口,名叫"九曲連珠洞",是山洞中最引人入勝的。《西游記》劇組慕名而來,"孫悟空"就在此斗勇斗智,解救出其師父"唐僧"。青芝寺稱得上閩海名剎。原建在八仙巖西,明萬歷年間,移建今址,寺后山勢陡峭,寺前斷谷,使寺廟更增幾分森嚴之勢。前殿是林森重修,大殿外觀是西式樓房,殿內保持中國傳統建筑模式。大殿中端坐的如來佛像,高155米,胸寬08米,是林森在南京聘名匠用整根楠木雕刻而成,造型優美,神態慈祥,是一藝術珍品;觀音佛龕前,有一盆靈芝,大如盤,色如漆,從明末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東覺巖白玉佛,高87厘米,肩寬40厘米,額鑲8顆名貴鉆石,通體光澤清潤,潔白無瑕,正面佛容肅穆莊嚴,旁觀則又笑容可掬。白玉佛、楠木釋加牟尼和靈芝草合稱為"青芝三寶"。 覆釜山(寺) ?"青芝連覆釜"自古就是一條登山通道,一路碧枝翠谷,鳥語花香,景色如畫。覆釜山峰巒聳峙,以中峰似石釜倒置而得名。有16峰、72巖、9溪。山頂建過38座寺院,現有6座,叢剎毗連。各寺院規模宏大,建筑華麗,佛像莊嚴,經常法鼓金鐸,響徹云霄。 其中年代最久的白云寺是1942年性清法師在歷經一千晝夜祈禱世界和平法會結束后,利用鼎石寺舊址重建的。最雄偉的是忉利寺,因地勢凌霄摩天而得名。純石殿宇,全銅佛像,是其一大特色。如來佛像高4.05米,肩寬2.9米,重3噸,為八閩諸寺之冠。 覆釜山巖洞遍布,最壯觀的要推東麓玉華洞,一塊碩大的巖石如同瓦片覆蓋成洞府,高8米,構成一方禪地玉華寺,洞前殿宇依山并列排成一字形,別具一格。 金福寺???? 坐落在覆釜山西麓的獅山上,建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傳說清順治年間,金福寺中有一年輕貌美尼姑,為了不受花花公子欺負,保持貞潔,毅然投江,被一烏鯉托起,坐鯉升天。她擲下的金鐘化為巖,即金鐘巖,矗立在獅山下,敖江岸邊,獅山因之又叫師姑山。登上山頂,可鳥瞰鳳城全廓。 斗門寺? 斗門山是座圓形小山,狀如斗,斗門寺依山而建。寺西北有含光塔,為明萬歷年間邑人兵部尚書吳文華重建。登塔遠眺,敖江在望,山環水抱,風景如畫。 云居山(寺) 云居山素有"天上云居,人間仙境"的美稱,山頂有普光塔,遠眺東海,氣象萬千。云居山三寺鼎立,各距一公里。上庵寺始建于唐代,曾為明代名儒陳第講學之所,寺旁有風動石;下庵寺附近仙桃石下,有一塊虎石,似乎在守衛仙果,十分逼肖。飛鱷石在寺后,騰躍欲飛。靜室寺掩映在密林白云之中,顯得分外巍峨壯觀。大門口橫匾"靜室禪寺"四字,系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黑底金字,為寺廟增添了光輝。 寶華山(寺) 鳳城西郊有一脈山巒,諸峰相連,自北西南逶迤至敖江之濱,包括玉泉山、中巖、后巖,合稱"寶華三巖",又叫寶華山。隋大業元年(605年),寶華山建玉泉寺,山之西峰出泉水,甘潔清冽,北宋開寶年間宋太祖賜名"玉泉"。寺下關公亭是中共連江縣第一次黨代會會址,現為革命紀念地。 中巖寺 千年古剎。在東南巨巖上屹立著"定光"小石塔,雙層,高2米,方形,拱分八角。西北有兩石室,均為巨石覆蓋,夏雨初晴,嵐光凝碧,置身其間,倍感清幽。 后巖寺 唐大中年間始建,寺前有"太極巖"、"橄欖巖"諸勝,后有"蝙蝠"、"水仙"兩洞。火焰山、象山、獅山、文筆山隔江相望,青峰倒映,滿目蒼翠。 荷山寺? 鳳城東郊荷山,因形似荷葉而得名。荷山寺為元代始建。李彌遜裔孫仕明,因世受宋恩,不做官,隱居浦下,辟荷山院,祀列祖像,明后改稱今名。荷山寺面朝含光塔,寺旁涼亭有柱聯:"櫓聲過寺潮初上,塔影橫江月正來。"把臨江獨特夜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寶林寺? 經丹陽,上寶林山,"山隨溪水轉,嶺向寺門分",確是一方難得禪地。梵宮建于唐文宗年間,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隱居于寺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與鼓山涌泉寺同蒙御筆親賜"大中寶林禪寺"。鼎盛時,殿堂十多座,僧眾千人,規模居縣內首位。寶林寺建于一穴地中,傳說建寺時,發現穴地中有一形如鳳咀的巨石,無法破土整理,正感為難,突然風雷大作,飛砂走石,剎那間鳳咀石被移到寺后,并顯現"雷移石"三個大字。"虎跑泉"也有神話傳說:高僧法詮建寺時,苦缺水,"虎刨而出之"。原名"虎刨泉",后與杭州"虎跑泉"同名,有"天下第二泉"之稱,夏冷冬暖,色白味甘,是泡茶上品,聞名遐邇。 九龍山(寺) 越浦口,進筱埕,九龍山麓林蔭深處有一佛寺,四殿五亭,建筑雄偉壯麗,這就是縣內名剎九龍寺。傳說長樂一長老"坐石浮海",從梅花到定海,開山建寺。由于寺院臨海而建,在寺中可聽到岸邊傳來的如雷的海浪聲,故又名海潮寺。海潮寺依山傍海,風光獨特,山門有名聯:"海涌碧波增九龍飛舞,潮掀白浪壯五燕翱翔。"此聯不但把寺名嵌在上下聯首字,而且羅列寺周環境寺前九峰并列,寺后五丘簇擁自然貼切,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八、敖江攬勝? 敖江,為福建省獨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干流全長137公里,其中連江境內流程63公里,自小滄流經縣城,到東岱注入東海。沿岸層巒疊嶂,風光秀美,名勝古跡眾多。尤其"敖江十二景",自古盛傳不衰,并留下不少歷代名人題詠墨寶。雖然有的景觀已隨地貌和人文演變而變遷,但多數景觀仍令人心馳神往,產生尋幽探勝之念。 文筆春煙?文筆山矗立連江縣城西南,又名云臺山。文筆山壯臨敖江,峰頂海拔607米,獅山、象山作前衛,半嶺、蘆溪扼其背,山下江水長流,山上草木常青。每年三月,文筆山峰煙霧繚繞,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美感。前人常說文筆山是連江的風水山,在清朝乙酉年間,"文筆山上金雞鳴,連江一科十進士",這在當時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喜事。 蝶案潮平?連江城南有座石橋叫做通濟橋(即江南橋),每當夜晚漲潮,沙洲為河水淹沒,形如飛蝶,經星月輝映,微風徐來,好像展翅飛翔,文人墨客觀者如潮,是一個罕見的景觀。 寶華晴嵐?城西寶華山,怪石嶙峋,妙景天成。寶華分前、中、后三巖,舊有十八景:寶巖、飛龍巖、天柱峰、天窗洞、羚羊洞、石門關、安居塔、棋盤石、伏虎石、松下石、三僧石、祈夢庵、尊者堂、棲賢亭、無邊風月亭、石眼泉、定光佛。又有鯉魚朝天石、金鼓潭等。寶華山川靈秀,景色迷人,在綠樹的掩映下,偶爾會露出紅墻一角,那是中巖寺、后巖寺、玉泉寺等寺廟點綴在山中。每當夏雨初晴,嵐光凝碧,人在山中,疑是仙人。 玉山聽泉?玉泉山位于縣城西郊,有股泉水從山縫間流出來,顏色呈淡黃、水質甜美。據說古代寺里的和尚長期飲用這口泉水,不僅筋骨強健,而且聲音鏗鏘有力,眼神明亮。唐天寶年間,經太守上奏,皇帝為這口泉賜名為"玉泉"。宋代建有玉泉禪寺,正殿佛龕下不時發出間歇的泉響,丁冬之聲酷似琴曲。由于玉泉水質優良,附近的村民常到山上汲取泉水釀酒,酒味非常純厚。20世紀70年代,連江啤酒廠專門在這里設水池,用這里泉水釀成的玉泉啤酒(現改名為"神達"啤酒)暢銷八閩大地。 鰲峰雪霽?鰲峰在連江城南金鰲山,挺拔高大,草木茂盛,就像一頭巨大的鰲魚要出海游玩。每當隆冬季節,山頂白雪皚皚,一些文人常呼朋結伴,攜酒踏雪。雪后天晴,積雪融化,成為一股泉水奔瀉而下。南宮山麓的一間磨房就是利用這水流碾米磨麥,富有鄉村情趣。現在因氣候轉暖,這種雪景已很難見到。 石門斜照?石門寺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背倚青山,面對溪流,風景獨好。當時這里有十個著名的景觀:石門、覆釜、斗牛石、五臺石、石鼓、玉人峰、玉華洞、清音洞、雙魚澗、半月池。石門在原石門寺對面的山坡上,因有兩塊巨石相對而立,一條山道穿越其中,因而得名。每當夕陽西下,霞光斜照山谷,霧靄飄渺,遠近寺觀,鐘聲隱約。1963年建南宮水庫時,石門與寺沒入水中,但庫區的湖光山色仍吸引了不少游人。1983年又建太極觀于水庫邊,雄偉壯麗,更添勝景。?覆釜歸樵?覆釜山在連江城南六公里處,三峰鼎立,因為中峰好像倒立的鐵鍋,所以得名。主峰海拔509.8米,高聳入云,云霧繚繞。《連江縣志》記載:"不到斗牛峰,不見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每當夕陽西下,樵夫們砍柴歸來,你追我趕在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上,與日光、霞彩相映成趣,頗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云居觀日?云居山在敖江、閩江匯海處,距連江縣城十五華里。滿山青翠,怪石羅列。最奇特的是山巔上有一黑色巨巖,上刻"海上飛來",下有牡蠣殼黏附,給人滄海桑田的感覺。山中還有指動石、流米石、金貓戲鼠、彤云碧海等諸多景物,風光綺麗,令人陶醉。云居普光塔歷來是重陽登高觀日的好去處。每年九月,秋高氣爽,四方游客云集。黎明前登上塔頂向東眺望,海天蒼茫之處,荻壺、五虎諸島都在波濤間出沒。不久,一輪紅日躍出海面,冉冉升起,滿天紅霞,萬道金光,蔚為壯觀。高僧釋海筏有一副對聯"海自混茫能蓄日,山無今古獨云居",生動地概括了云居觀日的獨特景色。 伏沙雨牧?白沙村位于連江城東,舊時叫伏沙。由于靠近敖江,江畔泥沙淤積,成為大片沙灘。每逢春季,沙灘上綠草叢生,成為天然牧場。村里的牧童趕著一群群牛羊,沿江放牧,盡情嬉戲。春季多雨,那春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牧童們頭戴竹笠,身穿蓑衣,悠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歡快地吹著笛子,使人不禁想起唐代著名詞人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佳句。 岱江垂釣?東岱鎮位于敖江入海處,俗稱"岱江"。這里天高海闊,江海潮汛每日兩次。過去岸邊的漁民大多數都自置小船,以捕魚放釣為生。每當太陽下山,漁民們乘著漲潮返航,海灘上橫七豎八地停泊著各種小船。勞累了一天的漁民們在夜幕的籠罩下,提著燈籠,扛著釣竿,背著沉甸甸的漁籮,漁家的孩子們高興地在前后追逐嬉戲,大家滿懷收獲的喜悅,真是一幅"漁歌互答,其樂何極"的生動畫面。 潘溪風帆?潘溪位于敖江上游,過去交通不便,山里人大多用溪船運載木柴以及農副產品進城販賣,然后再買些生活日用品回家。如果天氣晴朗,東風勁吹,返航的船夫們升起了一張張風帆,乘風破浪。那一片片白帆在青山綠水之間跳動,就像穿花蝴蝶一樣好看。山民們滿足地坐在船頭飲著自釀的米酒,談論著今年收成情況,別有一番情趣。現在由于道路交通發達,水上運輸已逐漸被公路運輸所替代,這種景觀也就無法看到了。 爐峰曉瀑?廬峰即香爐峰,位于縣城東北五十里的長龍鄉下洋嶺下。《九域志》記載:"鄉人章壽在這里修道,后來成仙飛去,留下了香爐。"據說原來由溪澗、泉水匯聚成一股瀑布,像一條銀龍降落人間,一路飛珠濺玉,與曉色晨光相映照,景色非常壯觀,頗似大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生動寫照。? 九、閩江口景觀?素有福建門戶之稱的閩江口,沿線兩岸山峰連綿,山勢奇絕,重巒疊嶂,各顯其姿。沿江可以飽覽長門要塞古炮臺遺址、雙龜鎖口、川石島、壺江島、五虎守門等諸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古炮臺?我們從琯頭鎮乘船順江而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聞名中外的閩江口要塞長門古炮臺遺址北岸長門電光山炮臺與南岸金牌山炮臺隔江對峙。瞻仰炮臺遺址,我們不由得想起1884年發生的震驚中外的中法馬江海戰的情景。正是從長門炮臺發射出的憤怒炮火,迫使法國軍艦不得不倉皇而逃。睹物思人,我們不禁對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中華兒女肅然起敬。 雙龜嶼?到了長門電光山與隔江金牌山之間的江心,我們可以看見兩座翠綠的小島,形狀似龜,得名"雙龜嶼"。"雙龜"中流砥柱,形勢險要,如兩扇大門拱衛江口,所以也叫"雙龜把口"。"雙龜"同浮江心,相距不遠,在江水漲落和陽光輝映下,猶如在江中自由游動,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據傳夜間雙龜合攏,阻止外船進入,白天分開,讓水路暢通,故稱"雙龜鎖口"。 壺江島?船出雙龜嶼,極目瞭望,在飄浮的煙波中,有一彈丸小島,南北長、東西窄,形如壺狀,故名壺江島。壺江島面積3平方公里,居民近萬人,以養殖、捕撈為業。壺江島四面環水,山丘起伏,椿木、相思林郁郁蔥蔥,海風絲絲,沁人心脾。壺江島著名游覽勝地"藍尾石室",又稱"淡泉洞"。洞深15米,寬34米,洞中套洞,內洞下斜,鋪設石階,洞洞連通。洞底淡水泉眼,常涌不息,供全島漁民飲用,傳說是東海龍王賜予壺江島民的甘泉。相傳宋朝宰相葉向高未仕前,曾住洞中讀書,故又名"葉相洞"。洞中巖壁鐫刻林汝翥行書"潮鳴空谷"四個大字,筆跡蒼勁雄渾。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登上壺江島,留下很多佳作,宋朝工部侍郎董應舉撰寫"壺江游記",張煌言編寫"壺江即事"。民族英雄鄭成功親臨壺江島,并在該島岐山下建筑水寨,至今遺址還在。 川石島?從壺江順流而下,便是環境優美的川石島。川石島北臨五虎礁,南控壺江島,西與粗蘆島對峙,東瀕馬祖列島。島長3.4公里,寬1公里,面積3.1平方公里,最高點芭蕉山海拔189.6米。?川石島層巒疊谷,山峰挺秀,為閩江口天然屏障。該島南北狹長,形似芭蕉,故又名芭蕉島。芭蕉山有一天然洞府,南北貫通,又名"穿石島"。登上芭蕉山頂峰,視野開闊,翹首東眺,東海煙波浩渺,馬祖列島盡收眼底。島上錦峰秀嶺,叢林染碧,滿山翠綠。草木花卉,蒙受大自然甘霖雨露恩澤,報以默默生長,顯現出"江山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的高潔品質,繪染出一幅海天交接的綠色景觀,真有"江旁穿石亦自奇,山峰靈秀隱幽姿"之感受。?川石島西北澳,臨山面海,一片平坦沙灘,沙質柔軟,海水湛藍清澈,是游客日光浴、沙浴、海水浴最佳場所。清晨佇立沙灘,一輪紅日從東方海平線冉冉升起,光芒映紅大海,群鷗盤旋,上下翻飛,與一朵朵美麗浪花嬉戲,匯成一曲雄渾的"海之歌"。午間可以臥灘浴日,駕快艇沖浪,各得其宜,其樂無窮。傍晚涼風習習,海上升明月,無際海天,交織成繽紛世界。可是,歷史上的川石島曾經幾度遭受日軍和英軍的蹂躪,抗日戰爭時期兩度日軍侵占該島,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至今還留下"萬人坑"遺址,鐵證日軍暴行。除外,島上還留有鴉片戰爭后英、美等國傳教士、商人相繼修建的教堂、育嬰堂、電報局等遺址。? 五虎礁?在閩江口波濤滾滾的海天交接處,還有一座長約300米的島礁,怪石崢嶸,雄峙大海之中,浪花拍擊,猶如五只斑駁吊額大蟲,咆哮欲躍,這就是閩江口最負盛名的"五虎守門"天然景觀。《閩都別記》記載:"五虎礁在閩江口,中有五峰,巖狀似虎,故名五虎。"五虎礁面向東海,背水而臥,虎架鼎鼎,威風凜凜,各呈其姿,逼視大海,真有隨時迎擊來犯者之雄姿,令人稱奇叫絕。粗蘆島?又稱荻蘆島,東臨川石島,南隔閩江與瑯岐島相望,是連江縣單島面積最大的島嶼。全島面積14平方公里,居民超過兩萬人。整個大島猶如一座大型的四時如春的大花園,又似一幅優美的畫卷,令人陶醉神往。 相傳一千多年前,島上九龍山有蘆根數丈延伸而下,故又稱荻蘆島。由于島南一山隆起海邊,形似熨斗,又叫"熨斗島"。從熨斗山至塘下黃霞山之間港道,是天然拋錨地、避風港。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曾經兩次避風于粗蘆島,在熨斗山筑壇祭祀海神,并勒石紀念。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炸毀,僅留廢墟遺址。? 十、半島勝地 多姿多彩的黃岐半島,有著著名的定海灣和黃岐灣。由于面對馬祖列島,地理位置獨特。明代全國建12座城堡,黃岐半島占7座。這里不僅是天然漁場,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軍事要地。 有一位新華社記者來連江采訪,把連江比作一把張開的雨傘,那漂亮的傘柄即黃岐半島。如果從高空俯視,狹長的半島仿佛一條粗壯的手臂,與羅源縣鑒江半島合抱羅源灣。雄偉的半島如同一條游弋東海的蛟龍,北茭鼻即龍鼻,突出部黃岐鎮和定海村是兩只龍爪,周圍上百個島嶼礁石猶如顆顆龍珠。 定海灣?從縣城驅車東行,半小時抵敖江口北岸官嶺村。一條大溪把它分成東西兩半,溪東即半島起點。從敖江口到定海角海域為定海灣。 一進官嶺,在海拔130米的小山上就能看見海蝕洞和黏于洞口的海蠣殼。明代大學者陳第墓也在戈沃山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右拐進入筱埕鎮,有蛤沙、羅迴、大埕、小埕、定海,如粒粒珍珠星羅棋布。蛤沙村因盛產野蛤而得名,它是縣城咽喉和門戶,明代建鎮,同時筑有城堡,設巡檢司,現僅遺留城基。村前島嶼18座,其中3對為上擔、下擔,上礁、下礁,月嶼、日嶼,形狀大小,一一成對,宛如神工鬼斧,堪稱奇跡。 羅迴村是我縣重要的水產科研基地,擁有冷凍、加工、養殖等產業,現已發展成為我省海帶育苗基地,有"海帶姑娘娘家"之譽。 大埕口,俗名"牛皮沙",有古跡"姚啟圣廟"。清康熙十九年(1679年),福建總督姚啟圣平叛臺灣,駐兵于此,改名"樂平沙"。 "大埕不大,小埕不小",其實定海灣最大的地方是小埕,現為筱埕鎮。筱埕港不僅是閩江口著名的漁港、商港,還是軍港,元代后逐漸成為福建東部沿海軍事要地。明景泰三年(1452年)增設小埕水寨,寨兵4402個,為福建五大水寨之一。筱埕前澳港為我省著名的天然避風良港,臺胞船只也常在此停泊和修造,海陸熱鬧繁榮,夜景美麗異常,舊有"小上海"之稱。 定海灣末端突出部是閩海要地,省會的咽喉和門戶,有"會域重鎮"之威名。定海村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元代設巡檢,明代設千戶所,建城堡,同時設參將駐守。現有古城堡、烽火臺、抗倭碑刻、五忠墓、琉球墓、波斯摩尼教石刻、海潮寺以及古沉船遺址等。 ?黃岐灣?東臨馬祖列島,北至三都澳口與羅源灣口,包括安凱、黃岐、苔菉三個鄉鎮,是省內著名漁港和航運交通重要海域,也是海峽兩岸人民漁業生產作業區域。海灣因最大的集鎮黃岐得名。 經大埕口,進入安凱鄉,這里山色秀麗,海邊觀日,盡覽碧波晨曦。白云寺也是游覽勝地,相傳古時松皋龍從這里卷道入海,在巖壁上留有鱗甲遺跡,古往今來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到此探幽攬勝,一飽眼福。還有文灣船舶修造廠,擁有全省最大的2萬噸級船塢。 沿岸中段為黃岐鎮區,很像美麗的鳳凰,古人稱之"鳳岐"。明代城堡背山面海,形同月牙,加上周圍星羅棋布的島嶼,風光嬌艷,被人們喻為"碧海明珠"。 港口向東南敞開,是對外開放港灣,臺胞船只常在此停泊,建有臺胞接待站。?西南望鄉亭是臺胞捐款建造。臺胞為了表達思鄉情懷,把亭命名為"望鄉亭"。背山面海,眺望東海,馬祖列島歷歷在目大文豪郭沫若伉儷登臨望鄉亭,留下一首好詩:"東西犬島波濤外,南北竿塘煙靄中。" 黃岐島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十五迎海神。1989年黃岐半島與馬祖列島兩岸漁民同時舉行傳統的"高照神燈"活動,共慶元宵佳節,為建國以來首次。 半島最前沿是著名的苔菉鄉。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南下入閩,虎頭境燈火通明,似為引航。取福州后,朱元璋封虎頭境寺為"通山第一寺",并賜橫匾嵌于寺前。 中部有一谷地名叫后灣,是天然避風港。后灣浴場,灘平沙凈,海水清澈見底。?半島最末端北茭村有"連江海角"之稱,也是我省著名的漁村。居民村落建造新穎,多為花崗石結構,盤山臨海而立,別具一格,富有濃郁的漁鄉建筑氣息。 北茭鼻形同一把利劍直插海區,形成兩道峽門,峽門水道上6塊明礁暗石成一縱隊,抵住海峽中游,成為狹窄危險的航道。 站在北茭鼻,海岸陡巖千奇百怪,"龜蛙接吻"、"觀音面海"、"盤蛇吞蛙",形象逼真,渾然天成。俯瞰大海,觀看驚濤拍岸,沙鷗翔集,令人心曠神怡。 可門港?素有"沿海山區"之稱的下宮鄉,重巒疊嶂,歷史上曾設烽火臺,清末設海關分卡,隸屬三都澳海關。如今可門港第一期工程已經告竣,全省最大的火力電廠拔地而起。一座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即將屹立于半島北側。 羅源灣內,從坑園門邊至官坂虎爪山,13座島嶼連成了一片,筑起全省墾區最大的海堤,圍成萬畝蝦池。不久將成為可門港生活服務區和臨海工業區。 特色經濟 港口建設 連江海岸線長,島嶼海灣多,因此港口眾多。宋元時期,定海灣就是境內出口的口岸,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琯頭已成為重要商港。現有1個國家級漁港(黃岐漁港)、2個二級漁港、9個三級漁港、10多個天然漁港;擁有華電可門火電廠5萬噸煤碼頭和1萬噸重件碼頭、華電儲運公司15萬噸級卸船碼頭和5萬噸級裝船碼頭、可門港物流公司30萬噸級卸船碼頭和5萬噸級裝船碼頭、官頭3000噸對臺貿易碼頭、官頭3000噸油庫碼頭、黃岐1000噸對臺貿易碼頭等。? 從我縣港口資源條件看,目前港口碼頭開發利用的重點是福州港可門深水港區和琯頭粗蘆島港區。? 可門港區位于羅源灣的入海口可門頭之內,羅源灣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二屬連江可門港。可門港具有深水、避風、避浪、規模大、錨地大、航道寬且順直的特點,是福州港國際集裝箱和大型散雜貨、大型礦建、能源運輸的主要港區,是全國少有的天然深水港灣。2002年,經交通部、省政府聯合審查,將羅源灣可門港區規劃納入《福州港總體規劃》,并已把羅源灣南岸可門港作為福州外海深水港,定位為國際集裝箱和散雜貨運輸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深水港區、福建省及省外腹地外貿物資運輸的重要口岸、福建對臺“三通”的重要通道。根據規劃,可門港區近期可供開發建設用地面積63平方公里,遠期100平方公里,并將生活區規劃在官嶺一帶,延伸至城關。岸線總長約30公里(新輝至浮曦),南岸線約9.4公里,可建碼頭3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26個,西岸線約18.9公里,可建碼頭50個,其中可建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泊位25個。其后方4萬畝多的大官坂墾區及廣闊的馬透平原具備承接石油、化工、鋼鐵、電力等大型臨海工業和物流企業的天然優勢,是福建省未來發展大型臨港工業的首選地。目前,先期落地的中國華電可門火電廠5萬噸煤碼頭和1萬噸重件碼頭、華電儲運公司15萬噸級卸船碼頭和5萬噸級裝船碼頭、可門港物流公司30萬噸級卸船碼頭和5萬噸級裝船碼頭已經建成投運,恒聯公司碼頭、福能萬業公司碼頭、南方石化公司碼頭、興博公司碼頭等多個萬噸以上碼頭陸續開工建設。央企項目神華福建羅源灣港儲電一體化項目、中石油渤海石油裝備福建鋼管項目、華電可門三期火電項目、華電儲運8#、9#碼頭項目、葛洲壩集團可門工業園區二期填方項目;大型外企印尼三林集團6#、7#碼頭項目、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煤制氫項目;以及大型民企福建申遠新材料有限公司己內酰胺項目、南方石化項目、福建恒捷實業有限公司差別化化纖項目、匯榕鋼構、樂鑫建材、佳宇建材等三維項目都在大力推進中,隨著這些項目的動建、投產,將大大推動福州北翼工業的崛起。? 琯頭粗蘆島港區位于閩江口南岸,閩江口入海處,四面環海。陸域寬廣,掩護條件好,波浪小,泊穩條件好,可滿足集裝箱船舶的泊穩要求。港區距104國道6.5公里,目前長門與粗蘆島相連的粗蘆大橋已竣工通車。港區至沈海高速公路琯頭互通口僅8公里。目前,粗蘆島馬尾船政工業園區8項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已全面啟動。全區供水、供電、供氣擴容工程也正在作前期規劃,以提升自身的項目承接能力。粗蘆島港區將以船舶修造產業鏈的打造、延伸為主,打造成全省乃至東南沿海一帶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船舶修造基地。 水產之鄉? 連江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全縣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38公里,大小島嶼82個,水產總量連續多年名列全省第一、縣級全國第二。全縣共有漁業鄉鎮13個,漁業村105個,漁業人口19.13萬人。淺海面積27672公頃(41.5萬畝),灘涂面積約11710公頃(17.5萬畝)。? 2016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101.04萬噸,比增6.71%,漁業總產值206.44億元,比增8.5%,其中海洋捕撈33.07萬噸,比增-1.14%,海水養殖67.23萬噸,比增11.04%。水產品加工量56.33萬噸,比增4.51%;產值59.40億元,比增5.21%。? 【水產養殖業】? 海水養殖2016年全縣投放鮑魚苗約18億只,累計養鮑總量超過25億只;網箱養魚1.2萬箱;灘涂養殖鋸緣青蟹2000多畝、養殖縊蟶1.9萬畝;淺海養殖牡蠣4000多畝、養殖紫菜1.3萬畝、養殖海帶約4萬畝、養殖海參約500萬頭;淡水鰻養殖約300畝。培育鮑魚雜交苗約3億只;培育紫菜苗約1500萬殼;培育蝦苗0.5億尾。全年海水養殖水產品總產量672260噸,比增9.82%,總產值110.9574億元。其中,海帶產量213309噸,比增7.06%;牡蠣產量170844噸,比增-2.40%;鮑魚產量42004噸,比增18.78%;大黃魚產量15220噸,比增10.34%;海參產量4619噸,比增9.75% 。? 淡水養殖?? 2016年淡水養殖面積450公頃,主要有鰻鱺、草魚、鰱魚 、鯉魚等魚種以及南美白對蝦,年總產量6725噸,總產值0.913億元。? 【海洋捕撈】? 遠洋捕撈?全縣擁有141艘遠洋漁船,總功率54684千瓦,31994噸。2016年全縣有119艘遠洋漁船投入生產,總產量6.1673萬噸(運回國內銷售25305噸,境外銷售36368噸),產值7.88億元(福州宏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產量52794噸,產值66711萬元;連江縣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產量2261噸,產值3618萬元;福建省長福漁業有限公司產量6618噸,產值8452萬元),主要捕撈品種有金槍魚、魷魚、竹莢魚。? 近海捕撈?2016年全縣擁有大小捕撈船舶3234艘(其中:441千瓦以上82艘,147-440千瓦321艘,45-146千瓦609艘,16-44千瓦666艘,15千瓦以下1556艘),總噸:10.6264萬噸,總功率:21.9866千瓦,捕撈作業類型主要包括:拖網、圍網、刺網、張網、釣具作業。2016年近海捕撈產量26.9萬噸,產值61.844億元。? 【水產加工】? 全縣初具規模的水產加工(冷凍廠)企業103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省級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全縣有11家企業實行ISO9000族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10家企業實行HACCP質量管理,有25家企業實行QS認證,有119種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其中實行企業標準有74種),填補了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空白。2016年全縣完成海帶加工量13萬噸,鮑魚加工量3500噸,魚糜制品4萬噸,蝦皮2.8萬噸,丁香魚630噸 ,海參600噸。2016年全縣有福州龍福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福州海匯生物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連江縣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連江縣億源水產品精制有限公司、福州旭煌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投入技改資金,新增6條水產加工生產線和3個車間、冷庫改擴建設項目,共計投資1316.3萬元。全年全縣加工總量56.33萬噸,比增4.51%,產值59.40億元,比增5.21%。? 【水產品品牌建設】? 我縣現有“江船長”1個中國馳名商標,“百洋”,“江船長”、“了不得”等13個省著名商標,浪濤牌鹽漬海帶,百洋牌蝦皮和百洋牌速凍魚丸等10種省名牌產品。“連江鮑魚”、“連江海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 連江鮑魚”、日興(江船長)鮑魚罐頭加工技術規范福建省地方標準,“連江海帶”、“連江蝦皮”福建漁業十大品牌”,“連江鮑魚”、“連江海帶”、“連江蝦皮”、“定海灣丁香魚”福州市十大漁業品牌。但總體來講,品牌較少,知名度不高。2016年我縣委托縣鮑魚行業協會開展“連江鮑魚”馳名商標申報,委托縣海帶行業協會、縣蝦皮行業協會、縣丁香魚行業協會開展海帶、蝦皮、丁香魚等省著名商標等品牌建設,通過強化我縣優勢品種的品牌提升及帶動作用,提高我縣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競爭力,擴大我縣水產加工業的影響力。同時,充分利用我縣貴安溫泉、黃岐半島風光的影響力,將水產精品和連江旅游相結合,通過在旅游景區開設特產店,將連江水產品包裝成連江特色旅游產品,將連江海產打造成連江旅游的一個名片。? 【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全縣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省級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 【海洋設施建設】? 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全縣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級以上漁港有17個:其中國家級中心漁港黃岐中心漁港1個,曉澳、琯頭、東岱、奇達和后港等二級漁港5個,安凱的安海、沙澳、同心、筱埕的官塢、大埕、下宮的初蘆、江灣、坑園的嶼頭、下嶼、馬鼻崗嶼、苔菉東洛等三級漁港11個。 2016年全縣有3個二級漁港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1、下宮松皋二級漁港計劃總投資1684萬元,150HP泊位3個,防波堤230米,形成陸域面積8300平方米。項目正在開展用海審批。 2、嶼仔尾二級漁港計劃投資5450萬元,新建150HP泊位4個,碼頭126米,護岸總長494米。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3、坑園下嶼二級漁港計劃投資2274萬元,新建600HP泊位3個,碼頭139米,護岸125米,形成陸域12850平方米。項目正在開展招投標工作。 其他漁港建設方面: 1、苔菉中心漁港總投資3.4億元,新建防波堤1375米、碼頭總長380米、陸域形成20.7萬元平方米。正開展施工圖設計工作。 2、筱埕中心漁港計劃投資2.4億元,主要建設護岸、防波堤等。正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 3、曉澳一級漁港總投資1.97億元,新建防波堤A段長1125m,防波堤B段長300m,防波堤C段174m,碼頭長405m,內護岸長1005m,外護岸長960m,港內水域面積為38.5萬平方米,后方陸域約15萬平方米。正開展海洋環評、海域論證。 4、黃岐長赤一級漁港總投資2.1億元,新建南北兩面道防波堤,南堤570m,西堤462m,可形成掩護水域42萬平方米,陸域約15萬平方米。正開展海洋環評、海域論證。 5、下宮初蘆一級漁港總投資1.5億元,新建碼頭340m,設270HP泊位9個,新建防波堤650m,形成港內水域53萬平方米。正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 6、苔菉北茭二級漁港總投資2085.4萬元,建600HP泊位3個,碼頭185米。正開展決算審計。 7、苔菉茭南二級漁港總投資1718.02萬元,新建400HP泊位1個,碼頭長33米、東護岸長57米。正開展施工圖設計。 8、下宮鄉江灣二級漁港總投資1674.22萬元,新建150HP泊位2個,防波堤194米。正開展海洋環評、海域論證。 9、下宮鄉上澳二級漁港總投資2497.06萬元,新建防波堤255米。完成項目實施方案專家行業評審。 10、筱埕蛤沙二級漁港總投資5850萬元,主要建設護岸、防波堤等。正開展海洋環評、海域論證。 11、曉澳百勝三級漁港和坑園前嶼三級漁港正在施工。 12、黃岐后侖赤才三級漁港和大建三級漁港已于今年11月相繼施工。 13、下宮鄉漁村三級漁港正開展海洋環評、海域論證。 14、苔菉上塘三級漁港已完成可行性報告行業評審。 15蠣塢、鳳貴、東岸和官岐村三級漁港正在向省廳申請列入“十三五”建設規劃。? 【無居民海島管理】? 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現狀?連江縣海島總數222個(其中馬祖管轄62個),面積45.3平方千米,島岸線151.55公里。其中有居民海島11個,面積40.69平方千米;無居民海島211個,面積4.61平方千米。納入國家公布的首批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的海島有7個,其中旅游娛樂用島3個(洋嶼島、目嶼島、蛤沙青嶼島),交通運輸用島4個(長嶼、小長嶼、小長嶼北島、園嶼)。我縣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強度總體較低,尤其是距離大陸較遠和人類活動較少的無居民海島,基本上保持相對原始狀態。近岸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高,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 (1)堤連島和堤內島:在我縣大官坂墾區,堤連島有連江青嶼、金牌島、青嶼、虎嶼島等,路上有路堤通過,部分作為堤壩節點,建有管理房、水閘等。 (2)養殖用島:在島上建有養殖場或育苗場,如連江青嶼、烏豬礁等。 (3)旅游用島:利用海島景觀和自然優勢開發旅游項目,如五虎島為閩江口重要的旅游觀光島;洋嶼島作為海峽西岸第一個實施觀光旅游開發的無居民海島,福建省明島實業有限公司于2013年2月25日取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苔菉鎮洋嶼島的部分海島使用權(海島證120003號),用島面積8.4327公頃,用途為觀光旅游用島,其中海島分類型用島區塊分為9塊,用島類型分別為道路廣場、人工水域、基礎設施、觀光旅游以及港口碼頭等,在福建省明島實業有限公司數年來的經營之下,現已初具規模。 (4)公共服務用島:利用海島在島上建助航標志,設立大地控制點、通訊塔等公共基礎設施,如古鼎嶼等海島。 (5)交通運輸用島:利用海島自然資源和天然屏障作用建設防波堤、碼頭等,如安凱鄉的小猴嶼。 (6)倉儲用島:在島上建設危險品等倉儲基地,如連江過嶼。 (7)農林牧業用島:利用海島開發農林牧業,如中洲。 (8)民間信仰:海島近村的村民或漁民利用在海島上建設大小不一的廟、龕、墳墓等,如小猴嶼等。? 無居民海島保護現狀?我縣海島保護與利用工作從1995年至今先后投入150多萬元用于我縣黃岐東鼓礁、筱埕鎮黃灣島、苔菉北茭洋嶼島、筱埕定海青嶼島、苔菉過江島、安凱奇達址洛島、安凱奇達西洛島、筱埕兀嶼島、黃岐金沙島、黃岐洋壇島等10個無居民海島開展封島栽培工作。從封島后的增養殖效果來看,封島增養殖對于保護海洋自然資源,保護海島的生態環境,增加漁民的經濟效益有著顯著的作用,為我縣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目前筱埕鎮黃灣島是縣級海洋特別保護區。2012年,連江洋嶼海島整治修復項目列入全國無居民海島生態修復的示范點。修復項目包括受損山體加固與修復工程、植被修復與林相改造工程、植被修復配套工程和垃圾整治處理工程等四大工程。國家補助專項資金500萬元。目前該項目修復工作基本完成,等待驗收。? 溫泉之鄉 連江縣是個地熱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溫泉主要分布在潘渡鄉貴安村和敖江鎮岱云村。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連江就已開發利用溫泉。近年來,隨著連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地熱資源的利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價值也備受關注。?? 【貴安地熱資源】?? 貴安地熱位于連江縣潘渡鄉貴安村,距福州市28里,離縣城和沈海高速公路連江出口處僅22公里,車程距離不過35分鐘。貴安是全國地熱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之一,其溫泉日出水量大,水溫高達92C,含有數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礦元素。1983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貴安視察當地經社會發展情況,更使她聞名遐爾。1988年成功打出第一口地熱井,水溫為45°~84°。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溫泉開發項目增多,先后有不同的鉆井隊施工開采地熱井,鉆井數增至22口,并陸續申請辦理了采礦許可證。2005年,我縣出資委托湖南核工業地質勘察院開展可控源大地電場法物探工作,對貴安800米以下地熱埋藏條件進行分析研究,編寫了《福建省連江縣貴安地熱田地球物理勘查報告》,對今后深部鉆井具有實際指導意義。2007年4月,為準確掌握貴安目前地熱資源狀況,我縣又委托福建省地質工程勘查院對貴安地熱資源實施儲量核實勘查工作,編寫了《福建省連江縣貴安地熱儲量核實報告》,進一步摸清了貴安地熱資源基本情況,為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提供科學依據。2007年10月,經福建省國土資源評估中心批準認定,貴安現有地下熱水B +C級日允許開采量為7000 m3 ,充分說明了貴安地熱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同時,認定貴安地熱水溫介于84℃-63℃之間;水質類型以SO4-Na(即硫酸鈉)型水為主,外圍屬于SO4-HCO3-Na(即硫酸、重碳酸鈉)型水,PH值7.75~9.20,溶解性總固體為333.44~419.40mg/L(毫克/升),主要含有偏硅酸、氟、氡等多種微量元素,按醫療熱礦水水質評價標準,可命名為氟水、硅水、醫療熱礦水。?? 【岱云地熱資源】 岱云地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發現的隱伏地熱田。根據福建省礦業協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對岱云地熱田的區域控熱構造和熱田礦區地質特征、地質調查和物探、鉆探資料評價分析表明:貫穿敖江盆地的主要斷裂北東向的福州一連江斷裂和北西向蓼沿一東塘斷裂交匯部出現十余處溫泉異常,特別是交匯于敖江鎮岱云村附近盆地內小斷裂十分發育,而岱云地熱田就是位于最東側的溫泉地熱異常區之一。并且,敖江河流自西南流入平原,從東北口入海,為地下水提供了豐富的補給來源。岱云村地下熱水就是主要受斷裂構造的控制,通過斷裂構造滲入補給。勘查圈定了100米深度內,30℃等溫線熱異常面積為0.92平方公里。2005年9月,經福建省國土資源評估中心批準認定,岱云地下熱水B+C級日允許開采量為4000 m3 。同時,認定岱云地熱水溫介于72℃-61℃之間;水質類型屬于CL·S04--Na(即氯化物、硫酸鈉)型水,PH值8.77~9.2,溶解性總固體718~672.29mg/L(毫克/升),主要含有偏硅酸、氟等多種微量元素,水質評價為醫療用地熱淡水,只能洗浴,不可飲用。??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根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地熱資源屬國家34種重要礦產之一,而且作為溫泉度假區的靈魂和生命線,溫泉還是創造旅游品牌,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唯一根本保證,因此地熱資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縣將以市場經濟運作機制配置采礦權,通過聯合改造,遵照采礦權公開掛牌出讓、有償使用的原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地熱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毫不動搖地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將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實現全縣溫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小康連江作貢獻。?? 縣城區地熱供水開發利用情況。由福建省興博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城關地熱供水工程,從1995年11月18日開始正式從岱云向城關地區提供全天24小時不間斷溫泉熱水。經過12年時間的開發建設,已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縣城區溫泉管道鋪設已達80000多米,縣城區使用溫泉的家庭數累計達到10000多戶,超過5萬縣城居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溫泉沐浴的快樂;縣城區近50家賓館酒店也都提供溫泉洗浴服務,如溫泉保健、理療、桑那、足浴等。同時,縣城區及周邊部分地區還擁有4個溫泉澡堂,每天都吸引了眾多平民百姓前來洗浴。連江縣城因此被賦予了福建省"溫泉城"的美譽。城關地熱供水工程的開發利用,極大地改善了縣城區人居環境,提升了縣城區居民生活品質,成為連江縣投資環境的一大亮點和一大優勢,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貴安溫泉旅游業開發利用情況。貴安溫泉旅游產業的發展始終受到外界高度關注。1994年,由福建省體育局投資1300萬元率先開發建設了溫泉游泳訓練基地,主要配套室內溫泉游泳館、商務酒店和娛樂服務設施等。1998年建成開業以來,每年都接待了眾多全國游泳健將到此集訓,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度假休閑、體育健身、商務會議。與此同時,由臺商蔣啟弻先生投資2100多萬美元,依托潘溪岸灘,開發建設了擁有18洞國際標準球道的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貴安也因此成為全國5個同時擁有高爾夫球場和溫泉的地方之一。1998年建成開業以來,球場每年也都吸引了眾多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游客前來度假休閑、體育健身。?? 2005年,貴安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國內外溫泉旅游業日益興起的難得契機,充分利用貴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決定全面啟動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組建了連江縣貴安溫泉旅游區管委會和貴安溫泉旅游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編制完成了《福州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概念性規劃》、《福州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貴安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旅游專項規劃。根據規劃,貴安溫泉旅游度假區以貴安村為核心,以潘溪為紐帶,涉及沿岸3個鄉鎮13個村落,總面積89.9平方公里,是全國規劃以"溫泉"為主題的規模最大的旅游度假區。主要發展定位是融度假休閑、保健養生、生態觀光、商務會議、企業莊園、科普教育等六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度假區。從2006年開始,度假區先后被列為福建省"十一五"旅游專項規劃的十大重點項目之一、全省精品旅游項目之一和福州市六大旅游品牌之一。?? 2008年6月,中國礦業聯合會正式批復我縣為"中國溫泉之鄉"稱號,成為我縣獲得的首個國家級旅游品牌,對于擴大連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度假休閑、旅游觀光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茶葉之鄉 俗話說,"云霧山中出名茶"。連江縣的長龍鎮、丹陽鎮等一些山區鄉鎮,山高霧重、雨量充沛、日夜溫差大、土壤肥沃,具備茶葉生產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解放初期,我縣茶葉種植面積僅700余畝,產量僅16多噸,當地百姓守著金土地,過著貧日子。? 解放后,我縣逐步擴大了茶葉種植規模,并開辟了華僑茶場、八一茶場、儒洋茶場、虎山茶場、飛石茶場、祠臺茶場、益徹茶場、辰山茶場等近十個專業茶場,主要種植品種有福鼎大白、菜白、福云6號、福安大白、政和大白茶等。截止目前,我縣茶葉生產面積達到2萬多畝,干茶產量6000多噸,產值4000多萬元,主要種植福云6號、福鼎大白等。其中長龍鎮擁有茶園面積1.86萬畝,其余的茶場,則分布在馬鼻透堡5400畝,東湖1000畝,丹陽2000畝等。? 長龍鎮素有“云上茶鄉”美譽,產茶歷史悠久,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史稱"鹿池茶",因外形條索緊細,渾圓光滑,銀灰色澤,耐沖泡香氣清爽持久,滋味響甘醇厚,湯色碧綠清澈,深受人們的喜愛。早在1911年長龍“鹿池”綠茶就獲得國際巴拿馬銀獎。1995年獲中國茶文化博覽會新產品獎,2009年長龍烏龍茶榮獲第七屆“中茶杯”一等獎。2010年長龍畬峰茶廠生產的黑珍珠烏龍茶榮獲第八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改革開放前長龍鎮只有各村集體茶園1200多畝,發展至今長龍鎮現有茶園面積1.86萬畝,茶葉加工企業18家,年產干茶5500噸,年產值3500多萬元,? 2007年以來,我縣實施小面積茶改示范,改變長龍茶葉廣種薄收,由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多品種開發,堅持綠色為重點,按規范化產品化的要求,改造350畝老茶園,作為烏龍茶示范基地,對1000多畝的小種茶和梅占精心管理,天峰等四家茶廠購置新設備,聘請制茶師指導,生產出長龍高檔次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等種類,創建了“滴碎綠”無公害茶葉商標,長龍第一茶廠開發出“梅蘭春”、“云綠”綠茶,長龍天峰茶廠開發榕韻茉莉花茶、“龍頂云尊”紅茶,長龍大真龍茶廠開發“大真龍”,畬峰茶廠開發“畬峰”黑珍珠烏龍茶系列,產品通過QS認證,不僅得到市場認可,而且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茶農得到真正的實惠。? 今后我縣將加強茶文化經營,進一步提升茶葉產業發展品位。一是加強茶文化建設和經營,加快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的融合,依托長龍鎮“南洋風情”華僑文化生態休閑觀光園,以舉辦畬族“三月三”、休閑旅游茶、茶藝茶道表演等活動為載體,傳播茶文化,鞏固培養新的茶葉消費群體,加強茶文化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展傳統特色與現代風味相結合的茶文化,挖掘長龍鹿池茶葉獲獎100年發展的歷史和趣聞軼事,展示豐富多彩的茶禮、茶藝、茶道、茶俗,將茶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培育茶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創造品牌效益。實行長龍名優茶機械化、標準化生產,促進名優茶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同時整合長龍天峰茶廠開發的“滴碎綠”、“云頂龍尊”紅茶商標,畬峰茶廠開發的“畬峰”黑珍珠烏龍茶,真茹茶廠“大真龍”烏龍茶以及長龍第一茶廠“長龍綠”統一宣傳,擴大知名度,建立銷售網絡,做到產品加銷一體化經營格局,提升長龍茶葉品牌形象,帶動茶葉企業健康發展。? 建筑之鄉 連江縣建筑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隋唐時期就擁有一批能工巧匠,他們以精湛的技術,建造了許多富麗宏偉的建筑。千年前建造的通濟橋、寶林寺、瑞光塔以及明朝建造的“廈王里”、“山堂里”等,見證了連江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建筑歷史的久遠。而今仍擺放在福州西湖公園大門口的兩只獅子就出自連江石匠之手。? 解放后,連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建筑業發展,始終把建筑業作為連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來引導培育。1950年成立了全縣建筑工會,把分散的建筑工人組織起來,集體經營,形成現代建筑企業的雛形。八十年代,借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春風,連江縣建筑企業數量由少到多,生產經營由粗放到集約,施工隊伍由弱到強,建筑產品從單一到多樣化,施工技術從落后到先進,建筑市場從鄉村、本縣到全國各地,建筑業得到蓬勃發展。到1998年,全縣擁有建安企業23家,可承擔各種工業、民用、路橋、水利、電力、碼頭等工程施工,以及仿古建筑和高級裝修作業任務。不少建筑企業在全國大中城市均設有辦事處,建筑工程遍布全國近20個省市、65個縣(市)。1999年,我縣被省政府正式命名為“建筑之鄉”,成為全國47個“建筑之鄉”之一,大大提升了連江建筑業知名度。? 2002年起,為適應建筑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我縣啟動了新一輪以產權為核心的民營化體制改革,通過“強強聯合”、增資擴股以及吸納社會資金人才的積極參與,做大做強我縣建筑企業。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全縣建筑企業股份制改制改革。經過企業改制和優化組合,我縣建筑業注入新的活力,運營管理不斷創新,企業資質不斷晉升,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建筑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16億元以年遞增44%的速度發展到2007年33億元。? 2008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筑業的若干意見》的扶持政策,連江縣建筑業迅猛發展壯大,不斷拓展省外建筑市場,在武漢、北京、上海、合肥、成都、南京、廣州等大部分省會城市承接施工任務,建筑施工隊伍遍布全國,為我縣經濟發展做出杰出貢獻,成為我縣重要支柱產業。全縣建筑業總產值從2007年的33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146.67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2013年,建筑企業為連江創稅2.37億元,特別是縣龍頭企業福建省中馬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2億元,占全縣總產值35.6%,創稅1.12億元,進入全省民營建筑企業20強之列。? 截止2016年5月,全縣建筑施工企業共有67家,其中總承包一級企業8家,二級企業14家,三級企業26家,專業承包企業2家,勞務企業7家,招標代理企業2家,工程監理企業4家,預拌商品混凝土企業4家。全縣從事建筑業人數達6萬多人,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01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49人,中級工程師1181人,建造師資格人員707人(其中一級建造師107人,二級建造師600人)。可承擔各類房屋建筑、市政、路橋、水利、鋼結構、幕墻、園林綠化、各類裝修設計施工、城市路燈照明等工程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