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 15:10:28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夏芳
為實現上述預期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全面加快福州新區開放開發 突出規劃引領和機制創新。圍繞“三區一門戶一基地”的戰略定位,認真開展“新區建設年”各項工作,抓緊推進《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福州新區總體規劃(2015—2030)》的編制和相關報批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區規劃體系,啟動新區范圍內基礎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重點區域控制性詳規、新區城市設計研究等工作。加快完善新區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努力實現經濟管理扁平化、社會管理精細化、政府服務高效化。組建新區開發投資集團,設立若干投資平臺,協調推進各片區開發建設。推進福州新區與平潭一體化聯動發展,加快形成政策共用、利益分享的互利共贏合作機制。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濱海大通道、東部快速通道二期、道慶洲大橋、馬尾大橋、環南臺島濱江休閑路、江涵大橋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及新區供電供水排水、生態環衛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策劃一批教育、醫療、消費等城市配套設施項目。扎實推動三江口、閩江口、濱海新城、福清灣、江陰灣等五大城市功能組團建設,啟動海峽中央商務區建設,積極打造臨空經濟區、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江陰工業集中區等一批重大園區。初步安排新區重點項目391項,年度計劃投資約1600億元,爭取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0億元。 強化產業支撐。推進新區產業布局調整,抓好中鋁鋁精深加工、三峽集團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中核建核電產業園、中車株機集團新能源等一批項目落地動建,加快推進京東方8.5代面板、聚酰胺一體化、恒申合纖、中景石化科技園、福清核電3號~6號機組等一批項目建設,抓緊引進一批符合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動新區建設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協同發展,著力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確保新區GDP增長速度高于全市2個百分點。 (二)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推進市屬投資集團建設,加快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方式,鼓勵發展投資基金。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支持民營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基礎產業、社會事業以及特許經營領域。清理規范中介服務和前置審批,全面實施清單管理,推行企業電子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繼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推進道路保潔、垃圾收運和市政設施管養、內河整治管養等領域的市場化運作。全面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繼續完善市行政服務中心、市民服務中心,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 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推出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創新舉措,加快創新成果的復制推廣,推動試驗區內外聯動發展。建立“一站式”辦結審批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引導進出口企業在福州片區注冊,加快江陰整車進口口岸、跨境電商產業園、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海絲商城、利嘉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海峽智貿城等平臺建設,做大福州片區規模。積極推進兩岸金融合作和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等領域改革。大力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 打造海絲戰略樞紐城市。加快長樂機場二期、福廈客專、繞城高速東南段、莆炎高速福州段、長福高速公路、牛頭灣作業區12號、13號泊位等一批項目建設,爭取開通更多的海港、空港國際航線,建設“一帶一路”通陸達海的重要樞紐。支持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建設海外分中心,加快境外養殖基地建設,力爭境外養殖投產面積達到1.5萬畝。不斷擴大海絲博覽會、絲路國際電影節、海絲國際旅游節等活動影響力,拓寬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合作的范圍和領域,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成開放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密切與僑團、商會的聯系,做好華裔新生代工作。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強化與央企、世界500強企業和國際知名公司合作。積極開拓出口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支持企業加大先進技術引進和關鍵裝備進口力度。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培養本土跨國公司。加快推進電子口岸建設,爭取羅源灣港區擴大開放通過國家級驗收。 拓展對臺等交流合作。加快臺商投資區、農業合作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建設。支持榕臺合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爭取建立國家對臺金融合作示范區。深化榕臺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以及宗教民俗、祖地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交流,繼續辦好“5·18”海交會、海峽青年節、漁業周·漁博會、海峽兩岸合唱節等一批對臺特色交流活動,推進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完成海峽青年交流營地一期建設。大力發展海峽旅游,加快構建環馬祖澳旅游區。進一步深化與港澳在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創意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強泛珠三角、閩浙贛皖、閩東北的區域協作、山海協作,繼續抓好對口援疆援藏援寧工作。 推動福莆寧嵐互動聯動發展。主動爭取平潭綜合實驗區政策輻射,促進平潭與周邊地區有機聯動發展。支持平潭建設國際旅游島,加快建設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長平高速公路、福平鐵路等項目。繼續在科技、教育、衛生、社保、人才培訓等方面為平潭提供良好服務。加快福莆寧嵐在交通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同城化步伐,促進福莆寧嵐協同發展。 (三)著力打造產業升級版 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抓好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的重大項目建設,完善產業鏈關鍵環節和上下游配套,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推進新一輪企業技改,完成技改投資830億元以上,抓好130項重點技改項目。積極引導企業應用數控技術和智能裝備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推動紡織服裝、電子通信器件、汽車零部件、食品、金屬制品等行業開展“機器換工”。實施商標、品牌和質量強市戰略,支持企業收購國際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馳名商標、名牌產品。 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推進通用航空產業園、普天集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大唐新能源閩侯青林風力發電、神華煤港電一體化、華能羅源港電儲基地、永泰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樁(站)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物聯網)、福州高新區、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中國福州(倉山)互聯網+產業園等平臺,加快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產業,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農業等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努力創建“中國軟件名城”,促進中海創、新大陸、網龍、星網銳捷、瑞芯微等企業做大做強。 推進現代服務業質量提升、比重提高。抓好鼓樓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發展壯大海峽金融商務區、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國際創新中心貴安基地等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發揮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海峽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帶動效應,積極引進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持續推進大東街口商圈改造提升,加快華潤萬象城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優化完善物流規劃布局和城市配送體系,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智慧物流、電子商務物流,推動閩臺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園等項目建設。積極創建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建設海西現代金融中心,支持發展民營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股權投資機構和融資租賃公司。規范民間融資行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穩定住房消費,打通保障房與商品房轉換通道,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著力化解房地產庫存。完善智慧旅游體系,突出發展清新生態、閩都文化、溫泉休閑、海峽、海絲和鄉村等旅游品牌。辦好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等大型展會。 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實施“糧安工程”,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做大特色優勢農業和品牌農業,加快金魚產業園等一批特色農業項目建設。發揮“一區兩園”農民創業示范基地作用,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設施大棚1000畝,扶持閩清等省定農產品主產地建設。提升農業設施化和智能化水平,積極發展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林下經濟。大力發展遠洋捕撈和海產品精深加工,推進海峽現代漁業經濟區、馬尾東盟海洋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鼓勵發展綠色高效生態養殖,力爭完成羅源灣養殖退養。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培育一批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大良種繁育和農業科技應用推廣力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支持以企業為主承擔重大科技專項等創新項目,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和協同創新,努力創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福州技術市場等創新示范基地,進一步密切產學研用對接合作。全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籌建電商創業孵化基地,新建科技孵化器5家、眾創空間10家,爭創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發揮中國福州海西引智試驗區作用,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榕籍院士的合作,積極培養和引進創新創業各類人才。 強化企業幫扶。加大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扶持力度,積極幫助企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積極化解產能過剩,鼓勵企業通過技改、兼并重組、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強,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支持企業開拓市場,提高名特優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加強政銀企合作,充分發揮各級企業應急保障資金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互助資金池”的作用,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和融資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