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08:22:23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夏芳
一位東水村的老人感慨:“原來大年初一那些去賭博的年輕人,今年都在洗碗切菜,真真切切感受到不一樣了啊!” 對此,郭先生說:“我們來自鄉村,都知道鄉村有種種好的、不好的現象,我們要去面對所有的問題,去正視并努力做一些積極的有正能量的事情,現在互聯網+時代正好也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為自己的老家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只去揭丑!” “懂得敦親睦族,就不會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知道敬祖,知道為子孫后代負責,對歷史、對現在、對未來就會有責任感。”郭先生表示,東水村的青年們已經在行動,并進行慰問長輩看望貧弱了,對孩子們的助學獎勵也提上了議事日程,進一步的工作還要發掘村里的文化內涵…… 東快記者劉媛 于建嶸:僅讓農民住進新樓不是建設新農村 就農村話題,東南快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于建嶸說,返鄉觀察的文章多起來是件好事,說明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農村。三年多前,于建嶸在網絡上發起了“百村調查”,通過招募志愿者開展調研,了解“當前農村戶籍制度與土地改革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于建嶸希望對各種不同狀況的村的調研,讓整個調研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這項調查在山東、安徽和湖南的各100個鄉村開展。 “我們完成了幾百份調查報告。對部分農村的環境惡化、政治黑化、人口老化、田地荒化等問題多有揭露。”于建嶸說,調查報告主要反映了農村所存在的四大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問題,集中體現為工業化污染和農村垃圾污染;田地荒置嚴重問題,主要集中于南方農村,“南方種植水稻,因為水利系統破壞比較嚴重,南方的梯田,存在30%到40%的荒置情況,這一點北方相對好一些。”還有村莊“空心化”問題,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最后是農村治理問題,“一些地方基層政權黑惡化嚴重”。 “城鎮化的過程必然帶來人員的外流,要讓鄉村社會不凋零,很重要的是要建立人才和資金往鄉村流動的機制。”于建嶸說,農村的凋零可能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但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怎么減少參與者的痛苦,特別是農民的痛苦。“有人認為,把農村的房子撤了,讓農民在城里住別人建的一棟樓,就是建設新農村,新農村建設不是這個概念,而是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有新的村莊布局。要建立流動寬松的制度,讓農民有更多可能性的選擇。” 名片 于建嶸 2001年7月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進行過學術交流。 2010年12月,被30多萬網民公推為與郎咸平、戴旭、郭亦平、張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國互聯網九大風云人物”之一。 東快記者林鵬浩 (東南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