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11:50:12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夏芳
“第四屆閩都文化論壇”17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文化參贊周斌應邀參加論壇開幕式 【福州晚報訊】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更好地服務于福州加快建設福州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的中心工作,進一步挖掘、弘揚福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和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聯辦主題為“海外福州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第四屆閩都文化論壇”。于2015年12月17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舉辦“第四屆閩都文化論壇”,旨在進一步挖掘和弘揚海外福州人敢于拼搏、愛國愛鄉的精神,探訪黃乃裳等華僑先驅開發南洋的艱苦創業歷程,深入挖掘福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加強與海外福州人的聯系溝通,宣傳福州,擴大閩都文化影響。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周斌文化參贊應邀參加論壇開幕式。 馬來西亞位于東南亞中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中轉站。當年鄭和就是沿著這條路線七下西洋的。1900年12月23日,福州先賢黃乃裳先生組織的第一批福州移民91人由福州乘“豐美”號船動身前往馬來西亞,掀起了福州人移民開發馬來西亞的熱潮。以黃乃裳、郭鶴年先生為代表的馬來西亞海外福州人,在海外謀生創業,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勇敢,積極參與僑居國和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為僑居國和家鄉的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了艱苦奮斗、拼搏進取、勇于開拓的高貴品質和愛國愛鄉、心系桑梓的高尚情懷。 福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海外福州人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福州作為八閩首府,左海名城,史稱閩都。閩都文化是指有史以來,生活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共同創造的,在閩越文化的基礎上,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得以禮治文化真傳,融匯了海外文化,具有領風氣之先,謀天下永福,開放和包容的鮮明特征的區域文化。聞名海內外的三坊七巷文化、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溫泉文化等都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閩都文化作為植根于福州十邑沃土的文化形態,那濃濃的“鄉愁”,是聯系海外鄉親與家鄉的橋梁和紐帶。 本次論壇得到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和鄉親朋友的熱心關注和積極響應。本次論壇共收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論文31篇(其中海外文章3篇),這些文章涉及中馬人文交流、海外福州人的遷徙和再移民、海外福州人的創業精神、海外福州人對居住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福州移民對中華文化傳播的貢獻、海外福州人的民族大義和家鄉情懷等方面,主題鮮明,題材豐富,新意迭出,精彩紛呈。 在論壇做主旨發言的有7篇:李一平教授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中馬人文交流》,通過人文交流的視角,梳理近年來中馬兩國的合作交往,探討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景下如何推動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進一步深化;趙麟斌教授的《略述福州華僑對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影響》以詳盡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闡述了福州華人在馬來西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卻占據的重要地位;陳琮淵講師的《海外福州人的創業精神與社會資本:以詩巫及實兆遠為中心的探討》,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就詩巫及實兆遠兩地福州人社群之創業精神及社會資本為例,剖析海外福州社群的發展特點及精神內涵;林芳燕博士的《探討砂拉越詩巫福州人再移民——以澳洲珀斯及塔斯馬尼亞島嶼作為比較研究》,從新的角度,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上,研究了海外福州人的遷徙和再移民;盧美松館長的《“絲路”赤子的家國情懷》,從戀鄉愛國的古老傳統說起,歷數海外福州人激于民族大義辦學辦報,成為變革救亡的大眾喉舌,充滿抗敵御侮的民族正氣,滿懷對祖國文化與故土風俗的深厚感情,向住在國家或地區,熱心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為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王付兵副教授的《福州沿海地區新移民問題初探》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新移民人數增長最多的群體之一的福州沿海地區新移民群體,闡述了福州沿海地區新移民對家鄉的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他們亦對移居國的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王怡蘋講師的《海外福州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傳承——以“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館”為例》,以福州為例,研究近代開埠與地域精英群體興起的關系,闡述了海外福州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自2011年4月成立以來,先后在福州、北京、臺北三地舉辦了三屆“閩都文化論壇”,對推動閩都文化學術研究、交流,擴大閩都文化影響,展示福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伴}都文化論壇”已經成為一個較有影響的文化學術研究、交流品牌。(詳見第8版“聚焦第四屆閩都文化論壇”)(王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