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11:35:44 來源:方志委 責任編輯:夏芳
晉安區鼓山鎮遠洋村沿江一帶,過去有許多水上居民,民國時屬“江濱鄉”,解放初期屬“江北鄉”,其居民稱“疍民”。l994年編《福州百科全書》說:“疍民,相傳是l500多年前福州地區土著民族,多為無諸國的勞動人民。”說“疍民”是“土著民族”顯然是錯的。因為“疍民”即使是“無諸國”的遺民,也屬于“漢族”的“閩越人”,不能當做少數民族來看。其次,“閩越人”屬中原入閩的第一批大規模移民,不是福建的“土著”。 “疍民”溯源有二:一是無諸國即閩越國遺民。無諸病逝后,兵連禍結,百姓遭殃。漢王朝興師問罪。部分“閩越遺民”躲避過漢王朝的移民政策,逃到福州附近的江海上,以船為家,捕魚為業,遂成以后的水上疍民。二是東晉末年,浙江盧循海上起義,攻入晉安,后為劉裕所滅,從海上撤往番禺,余部漂泊江海,其后裔即為疍民。 從閩越民到盧循后裔,時隔500年左右,由于時間的積累,合二而一,成了“疍民”的始源。《太平環字記》說,疍民以船為家,其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闊,其形如疍。“蛋”通“疍”,所以稱“疍船”,其主人自然稱“疍戶”、“疍家”、“疍民”了。福州疍民主要有江、唐、翁、歐、池、浦、卞等姓,以蛇為圖騰。《海上紀略》載“凡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水龍,自船成之日即有之”,之所謂“閩人蛇種”也。《侯官鄉土志》說:“疍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浮家泛宅……”他們的船叫“連家船”。 解放前,“疍民”社會地位低下,一不準登岸居住;二不準上岸聯姻;三不準讀書取仕。解放后,水上居民和岸上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他們在岸上都有自己的房子,過著舒心幸福的生活。 舊時“疍民”有正月上岸討齋賀年的習俗。據說也源于漢代。漢滅“閩(東)越國”,漢兵就地駐扎,娶“閩越國”女為妻。流落在江海上的“閩越遺民”悄悄地上岸尋找自己親人,用唱詩的形式,替東家說最吉利的話,果然有許多親人因此相會。有的還用送齋裸的形式暗暗地送給財物,或者互通消息。比如,被漢兵娶走的女人偷偷地在齋粿上涂上紅色的記號,暗示里邊有錢或有紙條。以后在齋粿上印一個紅紅的印記,競成為習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上岸賀年討齋粿卻成了“疍民”中女流之輩的專利,他們成雙結對到岸上唱賀年詩,流傳下來的“賀年詩”有:“姑嫂雙雙來賀年,紅紅橘燈掛店前。好齋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立門前。”“正月正頭開大門,看見龍鳳兩飛翔。船下賀年船規矩,只求保福保吉祥。”“一合龍燭真作佳,四對金磚墊桌腳。好米時好棵拿給奴,我唱年詩過千家。”“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齋粿到門前。”此外,還有專門唱給店家的賀年詩:“一輪紅日照店堂,龍燈飛舞炮仗蓬。二副春聯貼店前,財源茂盛生意忙。三街六市店連店,來往客商噪昂昂。四街貨色樣樣有,人客要買手拿長。五子手抱彌勒佛,擺在大桌上廳堂。六層貨架排滿滿,花色新鮮好琳瑯。七粒上下算盤只,計算清楚錢斗存。八角果盒裝果只,老小無欺敬鄉里。九州各省貨都有,綢緞紗羅出蘇杭。十全貨色包滿意,生意興隆年年長。春節賀年唱漁歌,送奴齋粿和年糕。”唱罷,東家便歡歡喜喜地把齋粿送給疍民,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