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11:21:09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夏芳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俗稱“鬼節”。清明節前后,祭掃墳墓的人絡繹不絕。他們返家時便在山上折松柏枝條懸掛大門口,以示已祭祀過逝者亡靈,亦稱“壓青”,福州人也叫“壓紙”。福州的風俗,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用“菠菠粿”(又稱“清明粿”)供奉逝者或鬼神,當然,也有人家自己動手包“菠菠粿”的。 “菠菠粿”堪稱“綠色食品”,它的制作過程十分簡單。先用70%的糯米、30%的大米用水浸泡數個小時后,加入“菠菠草”(如圖)磨成米漿,擠干水分后米團呈綠色,這就是做“菠菠粿”粿皮的原料。“菠菠粿”餡十分豐富,可用黑芝麻、花生粉、蘿卜干絲、紅豆或綠豆為原料,并拌以白糖和花生油等,吃時口感更香甜。粿皮包餡即成,在“菠菠粿”下墊一張黃皮果樹葉,蒸二十幾分鐘即可,吃起來又甜又香。 在清明節前的采風中,筆者在閩侯縣沙堤村后街一農家目睹了主人包“菠菠粿”的全過程。當問起“菠菠粿”來源時,該村72歲的趙汝華老先生說:“前人做,后人傳。”他向筆者講了一則民間流傳的“菠菠粿”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既吝嗇又怕鬼的老嫗,每晚睡覺都會見到鬼神在眼前晃動,清明節更是膽戰心驚。為此,清明節前,她特地請來道士念經驅神逐鬼。道士念經時,老嫗正在蒸“菠菠粿”,不一會兒,蒸籠里“菠菠粿”香味飄出,道士念經時口水直流。半晌,道士見東家還沒有上點心,聞著“菠菠粿”的香味實在難受,便打起“菠菠粿”的主意。他嘴里故意念著“鬼仔愛吃菠菠粿”等咒語。老嫗聽了怕得渾身發抖,趕緊捧上一盤“菠菠粿”跪拜供之。道士見狀,暗自高興,終于吃上“菠菠粿”了。趁老嫗低頭叩拜時,道士把整盤“菠菠粿”倒入道袍內的大袋里。老嫗拜畢,見“菠菠粿”眨眼就消失了,便問道士是怎么回事。道士答道:“你家的鬼仔愛吃這粿,再來一盤‘褒褒鬼’(福州方言與‘菠菠粿’諧音)讓它吃飽,便會離去。”老嫗信以為真,連忙又給了道士一盤“菠菠粿”。 在一旁包“菠菠粿”的中年婦女聽后捧腹大笑,也講了一則“菠菠粿”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幾碗菜肴供神靈求保佑,就怕挨餓的“鬼仔”(小孩)偷吃,因此,就想方設法先讓小孩填飽肚子,以防他們偷吃上供的菜肴。大人就在菜園里摘來芝麻、花生、蘿卜等做餡,再采“菠菠草”為染料,把米粉染成綠色的,捏成粿狀給小孩吃飽。此招果然湊效,小孩越嘗越香甜,就不再想吃上供的菜肴了。大人見之,認為此粿也能“褒褒鬼仔”。從此以后年年如此,后人就把這種粿稱為“菠菠粿”。 用“菠菠草”作為染料,大米為粿皮,蘿卜、豆等為餡形成傳統的“菠菠粿”,被百姓認可并流傳至今,要感謝先輩為我們留下這綠色食品。如今,每年清明節吃“菠菠粿”的民俗被傳承了下來,“菠菠粿”成為紀念逝者的重要供品之一,也為清明節增添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