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陳丞相里第楹聯
東南網11月2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偉強 陳小芳 文/圖) “潁水溯淵源,念先人霜露頻勞,不忘祖功宗德;太丘留令范,愿后嗣箕裘勿替,惟求子孝孫賢。”一副楹聯道出莆田陳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從此,潁水在莆田流芳百世。民間有傳,“莆田自古十八陳”,可見莆田陳氏派系復雜,在所有派系中,門額題匾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潁水流芳”。而莆田古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則是玉湖陳丞相里第的核心楹聯之一。
首任入莆始祖 后裔人才輩出
說起荔城區西天尾鎮澄渚村,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望族九牧林林氏。但鮮有人知的是,這個歷史文化名村在唐代以前,曾是陳氏族人的聚居地,當時的地名為“陳渚”。后來九牧之父林披舉家從西天尾北螺村遷到龍山,林披的兒子林蘊向陳暄買下這塊地,改“陳渚”為“澄渚”。
“潁水流芳”是不少陳氏人家大門的門額題匾,題匾道出了陳氏的來源地——河南潁川郡(今河南淮陽)。記者采訪莆陽玉湖陳氏理事會秘書長陳天宇了解到,陳氏入莆時間為漢朝,但莆田陳姓族人卻把隋唐年間的族人陳邁尊為入莆始祖。
陳天宇說,陳邁是陳氏入閩始祖陳潤的第十一世孫。隋朝時,被隋文帝楊堅封為散騎建軍,派往泉州統領兵馬。唐武德二年(619年),陳邁平定閩中地區后,便在莆田擔任縣令,使莆田在短短的幾年間從蠻荒之地躍升為上等縣。陳邁入莆后,子孫發達,他的五個孫子后來分別為入莆五大房系,后裔人才輩出,陳氏成為莆田名門望族。為紀念陳邁功績,莆田陳氏族人一致議定,不管何時入莆,不論派出何處,都把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尊為入莆始祖。
玉湖陳氏祖祠入口大門,刻有陳氏楹聯
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
陳天宇告訴記者,在之后的發展中,由于支派多且繁雜,有了“莆田十八陳”之說。但到如今,陳氏派系中只有玉湖陳氏最為突出興旺,人數是陳氏所有族人的60%。
玉湖陳氏的始祖是陳仁公,在北宋慶歷元年定居莆田白湖浦邊。南宋時,玉湖陳氏涌現出兩名丞相和八位太師,由此揚名莆陽大地。莆田玉湖陳氏在南宋時稱相府陳,明代后期以白湖雅稱玉湖而改為今名,俗稱闊口陳。
“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是玉湖陳族人通用楹聯之一,十分具有代表性。上聯贊頌該支派的兩名宰相:陳俊卿和陳文龍。下聯道明八位太師:一世祖陳仁、二世祖陳貴、三世祖陳詵、四世祖陳俊卿、五世祖陳欽紹、六世祖陳兗、七世祖陳楶、八世祖陳文龍。
陳天宇說,瀨溪大橋也與玉湖陳氏有關。淳熙十年,陳俊卿為相時在家鄉倡建瀨溪橋,使南下泉樟北上福州臨安的官府驛道成為陸上通途,周邊百姓從此免受擺渡風濤之苦。
用楹聯回答皇帝提問獲加封
在姓氏楹聯中,有副出自玉湖陳氏陳俊卿的對聯特別出名,即“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該聯在莆田可謂人人皆知,其中不少人還將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廣為流傳。在玉湖陳丞相里第內,該楹聯不僅被刻在主道兩側的柱子上,還被刷上金漆。
玉湖陳氏理事會理事陳玉柱介紹說,南宋時,陳俊卿與其他興化才子赴京師趕考。其中,榜上公布黃公度高中狀元,陳俊卿中榜眼,此次興化軍莆田縣士子黃榜題名多達14人。隨后,高宗皇帝主持“面試”時,對地處沿海的莆田一次竟有14人躍登龍門深感驚訝,便讓這14人回答問題。
“當時,陳俊卿用‘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得到皇帝的高度贊揚,于是就加封他為狀元。”陳玉柱說,當著眾人的面,皇帝對陳俊卿不停點贊,并給其“加分”,皇帝覺得“公度不如卿”!
|